示范全国胸痛中心建设的“天津模式”2016 年 12 月 2 日,由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中国胸痛中心总部等单位主办,天津市胸科医院、河北省人民医院协办的“京津冀胸痛中心工作小组成立及座谈会”在天津召开;当天,京津冀胸痛中心工作小组宣布成立。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霍勇教授、天津市胸科医院郭志刚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于波教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傅向华教授担任组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颜红兵教授、河北省人民医院齐晓勇教授和天津市胸科医院李春洁教授担任执行组长。业内人士认为,这一组织的成立,为进一步加速京津冀地区胸痛中心的建设和发展,将起到重要的助推作用。据记者了解,胸痛中心的建设涉及到很多环节,每个岗位的人员都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到建设之中,而天津市胸科医院的胸痛中心建设工作,在全国范围内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自 2015 年天津市胸科医院获得天津市第一家胸痛中心认证单位后,2016 年 9 月 7 日再度被评为中国胸痛中心首批国家示范基地;同时,天津市胸痛中心的建设经验也被业内誉为“胸痛中心-天津模式”,并已成为中国胸痛中心认证委员会向全国推广的重要模式。作为京津冀胸痛中心工作小组执行组长之一的李春洁教授,一直担任着天津胸痛中心的总监,主导并参与了“胸痛中心-天津模式”的整个建设过程,在胸痛中心建设中探索和积累了大量经验。本刊记者就此话题,对他做了深入采访。信息化的“三个阶段”,让胸痛中心插上翅膀采访一开始,李春洁教授首先介绍说:“胸痛中心是为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肺动脉栓塞等以急性胸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急危重症患者提供的快速诊疗通道。胸痛中心的建立,能显著降低胸痛的确诊时间,降低 STEMI 再灌注治疗时间,缩短住院时间以及再次就诊次数和再住院次数,为患者减少不必要的检查费用,改善患者与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和就诊满意度,已经成为衡量急性心肌梗死救治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与传统的住院模式相比,胸痛中心采用快速、标准化的诊断方案,可以对胸痛患者提供更快和更准确的评估,医疗费用却只有采用住院 1 到 3 天进行鉴别诊断的传统方法的 20%和 50%。因此,越来越多的医院已经认识到了建立胸痛中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天津胸科医院胸痛中心建立于 2014 年 10 月,是天津市成立的首家胸痛中心。”李春洁教授继续介绍说,“自我们建立胸痛中心以来,在急危重病人、胸痛病人的救治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以 STEMI 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