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说不好“普通话”,还怎么当官李楠“哪吒”两个字怎么念?看完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大家对此产生了热烈讨论,每个地方都有不同读音,甚至同一个城市都有多种读音,引发了不少笑话。其实关于语言的笑话,在中国古代更多,因为当时没有像现在这样的普通话,外地人沟通起来,困难更大。电视剧里常常有这样的桥段:“听你口音,不是本地人啊!”这其实完全不夸张,那会儿的人说话,真的能听出口音。没有普通话,沟通难如登天夏朝和商朝有没有国家通用的普通话,基本不可考。但到了周朝资料一下子就多了,比如,在《尚书大传》中就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周武王死后,周公摄政。在他摄政的第六年,当时越裳氏(今越南区域)派人送来几只特产白鸡,以示友好。但是问题也来了。那时候越南的语言和周王室使用的语言不通,而且根本没人懂越南语。所以,越裳氏就找了“三象”翻译,也就是三种语言的翻译各三人。这九个人先将越南话转成诸越语(今浙江、福建、广东古代使用的语言),再由诸越语转为南方诸侯的方言,最后再由南方诸侯的方言转成周朝王室京畿一带的用语。瞧瞧,就送几只鸡,还费这么大的周折。另外,春秋时期的吴越语言也不通。吴国在今日的江苏南部,越国则在今日的浙江北部,虽然相邻,但十里不同音,两国边境的民众常常会因语言不通,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打得不可开交。慢慢地,周朝的中央官员们发现,无论是进贡问题、战争问题,抑或是其他问题,不少时候都只是因为语言不通而造成的。所以他们制造出了一种全国通用的普通话——雅言。公元前 770 年,周朝迁都洛邑,洛阳话正式被规定为雅言的基础语音。当时,几乎所有的贵族们都会学这种雅言,目的就是为了跟老百姓区别开来。就像近代欧洲,英国上层贵族说法语,下层平民说英语;德国贵族发小舌音,平民发大舌音等等。孔子当年讲学时使用的,也是这种雅言,以标榜其贵族身份。后来,历朝历代都延续了雅言这种语言。其中以洛阳话、金陵(南京)话、大都(北京)话为最多选择的标准音。拼音出现以前怎么注音?在汉朝时,中国人还没发明汉语拼音,朝廷为了推广统一的官话,发明了三种学习雅言的读法。第一种叫“直音”,第二种叫“读若”,第三种叫“反切”。直音是直接告诉某个字和哪个字的读音完全一样,这适合已经会读一些字的人,但对于满口方言的人基本没用。读若呢,就是拟其音注音,多用于拟声注音的训诂学术语。因为前两种读法太难掌握了,所以人们又制造了“反切”,这是用两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