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乏力为何成企业多发症品牌和产品,被喻为企业的两个轮子,缺少其中任何一个,企业之车都无法前行。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发现:品牌拉动企业的能力正在变得越来越虚弱。企业到了好好检讨品牌战略的时候了。 如今,越来越多的老板发现,企业的品牌形象已经无力拉动企业开展的车轮,甚至一些品牌企业也有同感。一项权威调查佐证了这一点:某调查机构通过对 100 家大中型企业成长要素分析发现,“价格〞成为中国企业最主要的动力指标,对企业的奉献率是 78%,而“品牌〞只有 52%。与国际企业比拟,中国企业的“品牌奉献率〞比国际企业平均低约 35%。调查还发现,面对品牌拉力缺乏,多数企业表现出手足无措的一面,笔者曾经听到一位著名家电企业省级公司老总哀叹:我们感觉到品牌太重要了,但是,如何提升品牌形象?我们不知道。 诸多迹象说明:中国企业在经历了上世纪 80 年代到 90 年代近 20 年的品牌高速成长之后,正在逐步进入增长停滞期。这一时期,多数品牌呈现出徘徊不前的态势,消费者品牌印象难以持续改善,品牌对企业的奉献率比例偏低。于是,我们看到了这样的情景:消费者冲着价格购置中国企业的产品,冲着品牌购置外资企业的产品。 2024 年,海尔进入增长停滞期,一个显著的特征是年营业收入从 2024 年的 1016 亿元增长到 2024 年的 1039 亿元,增长率只有缺乏 0.3%。讨论人士认为,海尔从多年保持的 30%增长率一下子跌落到缺乏 1% ,很大原因就在于品牌对国际市场拉动力缺乏。实际上,在国内市场,海尔的品牌拉力也根本上发挥到了极点,这从其 2024 年国内市场负增长可以看出来。 为什么同样是 TCL 生产的电视,贴上松下的牌子比使用 TCL 的牌子卖得贵?为什么中国 8 亿件衬衫才能换人家一架空客?答案就在于我们的品牌力缺乏。 品牌乏力已成企业“多发症〞 中国曾经长期扮演全球“品牌荒地〞的角色。改革开放之后,品牌才拥有了成长的土壤。正因为中国是一块“蛮荒之地〞,才更容易生长出品牌。在上世纪 80~90 年代,中国迎来了一个品牌大开展期,海尔、联想、华为、TCL、长虹等企业,就是那个时候成长起来的。但是,从无到有容易,从 80 分到 100 分却很难。 上世纪最后 20 年,中国总体上还是个外乡企业竞争的角逐场,竞争根本上在外乡兄弟之间展开。但是,到了 21 世纪,中国企业越来越多地面对国际品牌,这个时候猛然发现,自己的品牌实力和人家根本不在一个层面上。在国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