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评课稿范文 首先感谢孙老师带给我们这样一节精彩的课,接下来我们就孙老师的这节课谈一谈自己的粗浅的认识,与在座的老师共同探讨,不当之处请大家批判指正。首先我先来谈一谈,孙老师执教的这节《地震》课在三个方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主要体现在教材处理上准确、灵活,目标实施过程体现三维性,课堂评价沟通有针对性。 大家都知道品德课教材上的内容并不多,有时候 1 课时的教材只有一、两页,而且大部分都是图片或表格等,制造性的使用教材、开发教材是品德课老师必须具备的能力但这一切都要基于教学的对象――学生。这位老师的做法就非常值得我学习,如:孙老师把教材中唐山地震的内容灵活地改成学生非常熟悉的汶川地震。做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既贯彻了教材编者的意图,又能结合学生认知水平和生活体验。抓住了学生的认知起点,通过教学过程的建构,学生又把学生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并形成了新的技能,很好的实现了教学目标。 说到教学目标,我觉得孙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贯彻了教学目标,体现了三维性,首先在地震内容介绍讲解处体现了目标中的知识目标, 对于抗震自救的能力培育上,利用了四个场景,让学生理解在不同场合应该怎样进行自救,应该注意什么。体现了能力目标。 对于学生自救中团结协作方面体现了情感目标。三维目标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使这堂课的几个活动形成了教育的合力,共同完成了以学生的品德教育,学生的教育不是老师灌进去的,而是在活动中自己体会到的,这样才会终生不忘。 此外这节课的课堂评价也是一个亮点,老师的评价沟通有针对性。老师在与学生真诚的对话中,对学生进行了真诚的对话。但假如在评价上多加一些学生间的评价就更好了。 刚才王老师的观点我非常赞同,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谈谈我对本节课的看法:孙老师执教的《地震》一课,是一节比较成功的品德与社会课。首先在选材上,孙老师拥有过人的生活智慧,她在众多的自然灾害中选取了全国人民都在关注的地震这一自然灾害作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其次孙老师因时制宜开发课程资源,演绎课堂精彩。孙老师尊重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大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巧妙的用学生熟悉并关注的汶川地震代替了教材中的 1974 年唐山地震,把学生熟悉的社会生活,已有的心灵体验,现实中所听到的看到的接触到的一切变为品德课最有实效性的课程资源。如 5 月 19 日全国人民为汶川地震中遇难的人们默哀,汶川地震前后风景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