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性标准引领创业投资新时代 张维 近年来,受退出渠道不畅通以及自身历史短、经验不丰富等因素影响,国内创投机构普遍陷入经营困境,而一些外资同行却非常活泼——市场法那么就是“适者生存〞,外资创投的运作方式和理念值得仔细讨论,比方在资金投向上,外资创投倾向于有一定经营规模、相比照拟成熟的企业,如蒙牛、李宁、南孚电池等;而在退出渠道方面,外资创投选择将企业输送到海外上市或者由海外大企业购并,盛大、携程、腾讯、艺龙等莫不如此。我们认为,在当前的资本市场环境下,需要重新认识创投行业的属性和选择企业的标准:首先,行业选择上不应局限于高科技。2000 年前后国内创投突击投资的一批中小高科技企业,很多已经支撑不下去了,这不应该简单地归罪于创业板延缓推出。事实上,中国科技导向型企业在一些重要的根底领域缺乏积累,在一些平台级技术领域开展不够充分,比方 IT 业,根本上只局限于一些应用技术的突破;绝大多数西药企业都靠仿制,中药那么是“你有我有全都有〞。从而导致国内高科技企业整体开展后劲缺乏,甚至有许多“伪高科技〞企业。其次,在企业成长阶段上要求具备一定的规模和成熟度。股权分置下的全流通已然可期,但考虑到禁售期等原因,“上市〞这一最具吸引力的退出方式,对于创业投资来说,近一两年内仍然难以实现。在这样的情况下,假设过多投资萌芽期企业,会导致创投企业资金过度沉淀,超过所能承受的投资周期。假如投资略微成熟一些的企业,即使不能上市或并购退出,也可以考虑长期持有,获得分红收益。事实上,大局部外资创投的成功都不来源于高科技,即使一些典型的互联网技术企业如盛大、携程、亿龙、分众传媒等,也只是通过网络进行的酒店、机票订购、广告而已,其成功不是来源于技术而是渠道。成长性才是创投选择企业的唯一标准在仔细总结和分析这些企业成功和迅速开展的关键因素后,我们将焦点聚集到一些看似非常传统的企业上。创业投资本身是一个价值制造过程,其收益不仅来自企业价值被低估,还来源于购并和资本市场溢价。许多创投企业都以 5 倍左右的市盈率投资企业,而企业以 15 倍左右的市盈率进行 IPO 是很正常的,其中的法人股即使在不全流通情况下也能以 10 倍市盈率转让套现。可见,创业投资是以包括IPO 和购并在内的资本市场为出口的投资——既然如此,在选择企业时就必须考虑资本市场的偏好。资本市场对其所青睐的企业往往会给以较高的市盈率估值,比方在美国网络热潮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