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反思 慧眼识人——老师的核心能力之一春节在家话家常肯定是少不了,走亲访友间,长辈们对于小一辈,那是各种催,没谁能逃得过去。结了婚没孩子的催孩子,有孩子的催二胎,到了适婚年龄没结婚的就催对象,不该结婚的催成绩,催学习,总是谁也跑不了!感觉不被催,就没了过年的氛围。“语文数学英语都考了多少分?有没有一百的?”“马上该上高中了,准备报考哪个学校?”“今年发了几张奖状呀?”……的侄子跟那家的外甥的对比,这家的儿子跟那家的女儿对比,总之比来比去都是别人家孩子好,自己家的孩子总是跟别人差了点! 一提到成绩,那可真是打开了学生们的话匣子,这下成绩的好坏的锅可算是有人背了!他们对自己的老师和学校那是一顿的评头论足,不禁想起了最近正在看的一本书略有小感。可能自己职业的原因,看问题的角度跟孩子们不太一样。下边就简单来说一下最近看书的收获和感触。 所有职业都有其专项技能,老师这一职业的专项技能是什么呢?也许每个人给出的答案都不尽相同,最近看了本教育方面的心理书,深有感触。作为一个健全的人,每个人都具有自我成长的能力,在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学习途径的便捷前所未有,传道授业解感已经不再是老师的独门功夫,慧眼识人的技能逐渐成为老师的核心能力之一。那么也就要求老师要能敏锐地发现每个学生的才能、优秀品德,并且在互动过程中进行培育、强化。简单地说老师必须能辨认学生、了解学生,才能恰当地指导和培育他们成才,这与我们新课标的额要求是一致的。 常常有老师抱怨现在的学生太难教,上 课不好好听、下课爱捣乱。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也会情不自禁地发出这样的声音,也许更多的是一种恨铁不成钢的心态。自从我走上教育岗位,在与他们见面的第一堂课上,我总是会首先告诉他们,在我评判学生的标准里,成绩只是一部分,成绩的好坏并不能代表一个学生的好坏,不要以为自己成绩好就可以为所欲为,学习不好的额同学也不要气馁,主要学习态度端正,你就是好学生。在他们不断成长的过程中,在我看来,如何学会做人,如何学会做一名好人,这才是最重要的,道德品质的提升远远超过了知识学习的重要程度。 而现在有一部分老师对学生的评价标准都很单一 :只以成绩论“英雄”,眼中只有高分学生的光环,却看不到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请回想下,在日常的教学生活中,生气的源头是不是都是那些成绩不好的后进生?有些老师对学生启动双重标准模式:同样是开小差,优秀生情有可原,可以网开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