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致富光荣户事迹材料,男,1976 年出生,家住村社。因本人肢体二级残疾,家有女儿读高中和儿子读高中,又无安全住房等原因在 2024年精准扶贫“回头看”中识别为精准扶贫户。 所在的村位于至诚镇东北方,距县城 45 公里,距至诚镇 6 公里,幅员面积 13 平方公里,辖 8 个农业社,属建档立卡贫困村,全村 327 户 1348 人,(其中贫困户 80 户 284人,易地扶贫搬迁 39 户 141 人,2024—2024 年累计脱贫 79户 281 人),2024 年如期完成贫困村脱贫摘帽。在众多的脱贫户中,的脱贫之路成了全村甚至全镇学习的榜样。 “输血”变“造血” “人最怕没有盼头,谁同意当贫困户”这是脱贫后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成为贫困户后,县文广新局为他安排了一名帮扶人,经过帮扶人员的不懈努力,不断多次深化与及家人沟通,不断鼓舞他们靠自己双手脱贫致富。和妻子改变了“等、靠、要”的思想,决定靠勤劳双手奋斗,意志坚定要摘掉贫困户帽子。他们忙里偷闲参加村上的会议和学习扶贫方面的政策,参加产业方面的各种培训有了目标、有了方向,说干就干,2024 年 10 月通过多方筹资(借了 5 万元的小额扶贫贴息贷款和村级发放 0.5 万元的产业进展周转金)搭建了 100 余平方米的养殖场,引进 250对种兔,开始了养兔之路, 由于知识和技术的欠缺,加上身体残疾,使得这条路比别人走得异常的艰辛。种兔买回来后,白天他在养殖场里观察和检查兔子生长情况,由于腿部残疾,使得行动不便,来来回回几趟下来,常常累得上气不接下气,妻子白天要在田间管理农作物及种植和管理用于喂兔子的青饲料只有晚上夫妻二人才有多余时间来学习饲养技术,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多方电话咨询专家,为了保证兔子的成活率和出栏率,专门聘请了一名养殖专家为养殖场的顾问,做到技术与管理相结合。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一年下来,卖出了兔子共计1000 余只,年纯收入 3 万多。“要像以前靠打零工和务农,我得挣好几年吧,现在在家搞产业进展,又能陪在孩子身边,真是一举两得”,说起自己捞到的第一桶金,幸福溢于言表。 “自富”变“他富” 掰着手指算养兔带来的利润,“种兔 460 元一对,幼兔20 元一个,肉兔均价 10 元一斤,最近几年各阶段兔的价格只看涨不见跌,现在有很多销售渠道,而且越来越多的商户主动找上门来购买,扩大规模养殖势在必行”。 尝到养兔甜头后,并没有停滞不前,2024 年,他扩建了兔笼,饲养了 1000 多只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