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稼先第二课时导入新课上节课布置了一个设计这节课导语的作业,现在请同学们交流一下设计的导语,看谁设计的导语好。(同学交流后,老师小结)(一)明确目标1.研究语言特点。2.进一步感受邓稼先的伟大精神。(二)整体感知默读课文,体会作者是怎样写邓稼先的,读后你感到邓稼先是怎样的一个人。然后自己再组织语言,说说你所认识的邓稼先。(三)教学过程1.选择班内朗读最好的几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可小声地跟读体会。对某一处感情不好把握的地方,可多让几名同学读,反复体会,准确把握读法。2.分组分析,找出各段中的描写方法,细读体味。3.放映《飞越太平洋》电影片断:(1)老所长病体缠身仍坚持研究,病倒在实验台上。(2)沙漠落日之中,一队骆驼摇铃走过,实验台孤独地静默在落日余辉之中。(3)火箭发射成功了,整个控制室、实验平台沸腾了,人们欢呼、叫喊,笑声变成了哭泣,笑容挂满眼泪,这是生命与热血铸就的辉煌。看过片断之后归纳总结,突出文学性传记语言形象生动的特点。4.归纳。(1)文中用热情洋溢、带有感情的叙述,形象生动的描写和饱含激情的评论,再现邓稼先感人的事迹。文章从百年的耻辱引出邓稼先的丰功伟绩,对百年耻辱及满腔愤懑都包含在 25、99 等触目惊心的数字之中,对邓稼先的敬仰钦佩包含在他 28 年如一日,为中国研制出高科技的国防武器,为国捐躯的事迹的记叙之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对邓稼先精神的评价,也是本处感情的进发点。每一部分都有几句点睛之笔,如第一部分的倒数第 1、2 段,第二部分倒数第 1、2 段,第三部分倒数第 1、2、3 段,第四部分的倒数第 1 段等等,这些语句多是议论的表达方式,是对这一部分记叙的中心点题,也是在记叙基础上感情的升华。文章利用这种边叙边议的方式,使激昂的感情贯穿于全文,感人肺腑,使读者不断受到感染,引起共鸣。最后一部分看似摘记,记录了自己一些信件、电报上的语言,其实是对邓稼先其人一生伟大精神的概括和赞扬,此节是带有抒情笔调的议论,是把感情蕴含于议论之中,是更深沉的感情表达。深沉的感情表达。他赞扬邓稼先“忠诚纯正”,对工作“有方向、有意识”,对祖国的重托“没有彷徨”、“没有矛盾”,他的人生“有真正的、永恒的价值。”这是全文感情的高潮,是文章中心的集中体现。(2)第三部分为什么将邓稼先和奥本海默对比来写呢?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中两国原子弹研究的领导人。他们的共同成就表明他们同样都是学术非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