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教案物体的自由下落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科学探究教材第四章《物体与运动》第三节《物体的自由下落》。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探索物体在无外力作用下,如何垂直下落;观察不同物体下落过程的异同;简单了解重力和空气阻力对物体下落的影响。二、教学目标1.让幼儿能够观察并描述物体自由下落的过程,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2.让幼儿理解重力和空气阻力对物体下落的影响,提高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3.培养幼儿合作、交流、分享的学习品质,提高幼儿的团队协作能力。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重力和空气阻力对物体下落的影响。教学重点:观察和描述物体自由下落的过程;培养幼儿的合作、交流、分享品质。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教学视频、图片、实验材料(小球、羽毛、塑料尺等)。学具:画纸、彩笔、记录表。五、教学过程1.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播放教学视频,让幼儿观察并思考:为什么物体在空中会下落?邀请幼儿分享观察到的现象。2.例题讲解(10分钟)讲解物体自由下落的概念,引导幼儿关注重力和空气阻力对物体下落的影响。通过图片展示不同物体下落的过程,让幼儿观察并描述。3.随堂练习(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幼儿观察不同物体(小球、羽毛、塑料尺)下落的过程,并记录在记录表上。邀请各小组分享实验结果,讨论为什么不同物体下落的速度和轨迹不同。强调合作、交流、分享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六、板书设计1.物体的自由下落重力空气阻力2.不同物体下落过程小球:速度快,直线下降羽毛:速度慢,曲线下降塑料尺:速度中等,直线下降七、作业设计1.作业题目:观察生活中的物体下落现象,记录在画纸上,并简单描述。2.答案示例:铅笔从桌子上掉落,直线下降,速度较快。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幼儿了解了物体自由下落的现象,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和描述能力。但在实验过程中,部分幼儿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不够仔细,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2.拓展延伸:引导幼儿观察生活中的其他物体下落现象,如树叶、雨滴等。讨论如何用实验方法验证重力和空气阻力对物体下落的影响。重点和难点解析:1.教学难点:理解重力和空气阻力对物体下落的影响。2.实践情景引入:确保视频和图片能够清晰地展示物体下落现象。3.例题讲解:讲解需要简明易懂,让幼儿能够理解物体自由下落的概念。4.随堂练习:分组实验的设置和引导,确保幼儿能够观察到不同物体下落的特点。6.作业设计:作业需要能够引导幼儿观察生活中的物体下落现象,并能够进行简单描述。一、教学难点解析1.使用简单的语言解释重力,如“地球像一个大的磁铁,所有物体都会被它吸引,所以物体会向下落”。2.通过实验前后的对比,让幼儿感受到空气阻力的存在,例如抛掷羽毛和小球,让幼儿观察并讨论为什么羽毛下落得慢且飘忽不定。3.使用图表或图示,形象地展示重力和空气阻力对物体下落的影响。二、实践情景引入引入环节应选择清晰、具有代表性的视频和图片,确保幼儿能够直观地感知物体下落的现象。1.选择视频时,应确保画面清晰,无干扰因素,使幼儿能集中注意力观察物体下落。2.图片应包含不同物体(如小球、羽毛、书本等)在不同环境(如室内、室外、有风和无风条件)下的下落情景,以便于幼儿观察和比较。三、例题讲解例题讲解时,教师应使用简明易懂的语言,结合实物展示,让幼儿理解物体自由下落的概念。1.使用生动的比喻,如将重力比作“地球拉的线”,使幼儿更容易理解。2.结合实物(如小球、羽毛等)进行讲解,让幼儿能够将抽象的概念与具体物体联系起来。四、随堂练习分组实验是本节课的重要环节,教师应确保实验设置合理,引导幼儿观察到不同物体下落的特点。1.在实验分组时,保证每组都有不同类型的物体,如小球、羽毛、塑料尺等。2.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巡回指导,引导幼儿观察细节,如物体下落的速度、轨迹等。3.实验结束后,组织幼儿进行分享和讨论,让幼儿从不同角度了解物体下落的现象。1.鼓励幼儿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发现。2.引导幼儿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六、作业设计作业设计应引导幼儿观察生活中的物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