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在继承与创新中寻求平衡_ --------------------------------------- 一、如何从生活经验中引入数学知识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 老师直入主题,然后启发学生:“同学们,你们认识角吗?”学生纷纷举手,列举出生活中许许多多的角:牛角、羊角、三角形的“角”……接着老师提问:“谁来说一说生活中的这些角是怎样的?”学生各抒己见,好不喧闹。 然后,老师郑重地在黑板上画了一个“<”,说:“同学们,今日我们来学习数学中的角,它怪怪的,与我们生活中的角不同。谁能说说数学中的角是怎样的呢”学生七嘴八舌议论一番。 接着,老师用投影仪出示,质疑:“你们看一看这个长方形,它有几个角呢?”学生一脸茫然:“没有角。” …… ●现象:课后这位老师说了自己的设计理念,她一脸尴尬:“我原想从生活中的‘角’引入数学中的‘角’,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没想到会出现这样的场面。” ●问题:本节课的任务是“初步认识角”。老师为了寻找“角”的生活原型,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了一个找生活中的角、说生活中的角的教学情境。从形式上看,学生积极性高,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但大部分学生都想方设法去寻找有“角”的词语,对角的本质特征却未深化思考。这样借助生活经验导入“角”的概念,对学生建构“角”的知识网络有何帮助? ●反思:新课标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应该肯定,生活经验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课堂教学,都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切入数学活动。作为老师,应注意学生的日常生活概念与所学习的数学概念的内涵是否一致。由于日常生活概念受生活经验的限制,有时会忽略了本质属性,有时又会包含非本质属性,因此,生活经验的“角”往往会给数学意义上的“角”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在教学中老师既要充分利用学生生活经验所形成的表象作用,又要防止它的消极作用。具体说,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1.细致把握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的区别与联系,避开学生产生错觉,引起不必要的误导。 2.善于运用生活经验的表象作用,引导学生深化进行“数学化”的探究。 3.新课标强调的“提供丰富的现实背景”,既源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又源于学生的数学基础,创设生活情境并非是数学教学的唯一手段。 ●改进:基于上述认识,我们不妨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