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语言的类型、特点及其语用学意义网络催生了语言的新语体——网络语言,网络语言的形成与传播对普通话原有语系产生了莫大的冲击,许多专家对汉语的纯洁性及其未来深表忧虑。本文概括了网络语言的 12 种类型,分析了网络语言之所以产生的三个特点,并进一步从语用学的角度阐述了网络语言研究与中国语言文字应用研究的关系。标签:网络语言语言类型语言特点语用意义国际互联网 Internet 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存状态,它所造成的不仅仅是人类生存空间的缩小、交际距离的缩短,它还带动了语言的革命。这一革命给社会带来的冲击是巨大的,正如专家们评论和预测的互联网的划时代意义:像火一样改变人类的生活[1]。互联网是把双刃剑,这一冲击对于汉语乃至世界语言来说是福是祸,至今众说纷纭。一、网络催生语言的革命语言具有自然属性,但它决不是一种自然现象,而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并且也将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2],网络语言的形成与发展正是语言的这一社会属性的最好说明。网络源于美国,它的前身是联接了 4 台主机的 ARPANET(于 1969 年由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 ARPA用作军用实验网络而建立,1973 年正式运行)。1989 年由 CERN 开发成功的WWW(WorldWideWeb,万维网),为 Internet 实现广域超媒体信息截取和检索奠定了基础[3]。计算机科学的历史迄今不过半个多世纪,计算机网络的历史(从20 世纪 80 年代 Internet 这个名词产生)也不过 20 年(真正高速发展是在20 纪 90 年代中期),但它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却远远超出了以往任何时代的任何一种发明。一种新事物的出现必然带来语言的改变,网络的出现与普及催生了语言的新语体——网络语言。网络语言的形成与传播对普通话原有语系产生了莫大的冲击。尽管有许多专家对汉语的纯洁性及其未来深表忧虑,但网络对人类原有语系的革命却是不争的事实。二、网络语言(网络催生的语言的新语体)的类型与产生根源从始于 1993 年的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IHEP)第一次通过商用电话线与美国 CERN 建立电子通信连接至今,我国的互联网事业飞速发展。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3 年 1 月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截止 2002 年 12 月 31日,我国上网用户人数为 5910 万人,居世界第二位。网络的发展带来了语言的巨大变化,主要变化如下:1.网络语言的类型网络的出现使得人类语言又找到了一个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