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送电视文艺沉思录电影论文>>近几年参加各种播送文艺节目的评奖活动,听评的播送戏曲、播送文学、小说连播、播送曲艺、播送综艺等节目不下数百。也涉足电视文艺,如电视戏曲、电视音乐、电视散文、电视综艺等。沉下心来,不免有所思考。本文重在点评播送文艺,但播送电视不可全然分家,故而也兼及电视文艺。 喉舌与媒体 “喉舌〞与“媒体〞,涉及到播送文艺功能的变化。 建国以来,播送文艺经历过一个由被动制作到主动创作的过程。或者说,是一个从为人作嫁到自己走路的过程。 50 年代初,播送队伍初建,归属于新闻宣传口〔中宣部〕,而不是文化艺术口〔文化部〕。电台强调要成为党和政府的喉舌,成为人民的喉舌。上情下达,下情上达,播送是媒介和工具。当时新闻类、文艺类节目被称作“新闻播送〞、“文艺播送〞,还没有“播送新闻〞、“播送文艺〞的提法。假如说新闻节目是报纸的“有声版〞的话,那么文艺节目便是社会文艺的“录放版〞。文艺编辑有两大任务:一,政策把关;二,编、播、录、放。换句话说,就是对社会主义文艺作品加以筛选,进行播送化处理。因此,他们尽管是决定节目优劣的关键角色,却属于默默无闻的幕后英雄,既不自我标榜,也不标新立异,只是当好配角。就“播送文艺〞而言,这种为人作嫁的节目制作方式多少有一点被动。 80 年代初,改革开放的力度逐步加大。1980 年 10 月,全国第十次广播工作会议提出了这样的工作方针:播送电视要“自己走路〞。 这个方针 50 年代初胡乔木曾经提出过,含义不同。当时主要指播送事业要建立自己的记者、编辑和节目制作队伍,免得只是报纸的传声筒。80年代重提,队伍已经壮大,设备不断完善,除了播送以外,还出现了电视,影响越来越大。“自己走路〞不仅意味着摆脱报纸、杂志那种文字印刷,人工传递的信息传播方式,而且要充分显示音像俱备、电波传送、迅速及时、传播广泛、感染力强等优势,开创一条自己的开展道路。 1982 年 5 月,播送电视部正式成立。第二年 3 月,在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上,部长吴冷西强调:要“扬独家之优势,汇天下之精华〞。这个观点可以说是“自己走路〞方针的补充和开展。 “自己走路〞有这样一些迹象: ——80 年代,“播送新闻〞自成体系,不限于报纸有声版的“新闻广播〞。 ——80 年代,“播送文艺〞开始探究,区别于录放版的“文艺播送〞。 ——80 年代,“电视文艺〞大行其道,电视散文、电视音乐(MTV)、电视戏曲、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