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鹤琴“活教育”理论对我国幼教改革的启示 2024 陈鹤琴“活教育”理论对我国幼教改革的启示 一、“活教育”理论的丰富内涵和意义 什么是“活教育”?教育家陈鹤琴为了将当时的死教育变为前进的、主动的、有生气的活教育,[1]提出了要使老师“教活书,活教书,教书活”,使儿童“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的教育主张,并把这一教育主张定义为“活教育”。[2]陈鹤琴“活教育”理论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三大纲领”(目的论、课程论、方法论)和“两大原则”(教学原则、训育原则)中。“活教育”的目的论――强调做人教育。陈鹤琴在“活教育”目的论中明确而全面地提出了教育目的,即要教人“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他强调了“做人”的基本条件:第一,要有强健的身体;第二,要有建设的能力;第三,要有制造的能力;第四,要有合作的态度;第五,要有服务的精神。在此基础上他又进一步丰富了“目的论”的内涵,提出“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做世界人”。[3]这一目的论全面而深刻地概括了做人的内涵――做一个具有现代综合素养的新人,体现了陈鹤琴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放眼世界的情怀,[4]具有高度的哲理性和时代性。 “活教育”的课程论――强调活教育的本质。陈鹤琴批判旧教育是“死教育”,针对课程、教材的盲目和呆板,教学方法欠适宜和灵活,提出了“活教育”的课程论,其主要观点表现在:1.课程应为目标服务;2.课程内容的选择应注重儿童的生活环境,以大自然大社会为中心;3.课程结构以“五指活动”为基本成分:4.课程实施应采纳“整个教学法”、游戏式和小团体式教学。[5]他的课程论强调了目标性、生活性、自然性、社会性、环境性、综合性、灵活性的理念,突出了活教育的本质,体现了活课程观、活教育观、活学习观的理念,具有超前性和科学性。 “活教育”的方法论――强调实践教育。“活教育”方法论的基本原则是:“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活教育”方法论重视直接经验,强调以“做”为中心,[6]主张打破班级、时间、空间、教材的界限,不提倡班级授课制,重视室外活动,提倡“共同讨论学习”。陈鹤琴把教学过程分为四个步骤:实验观察――阅读参考――发表创作――批判研讨,明确老师的责任是引发、供给、指导、欣赏。[7]“活教育”方法论的宗旨是反对封闭教育,强调实践教育,体现了主动学习、发现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共同学习的过程,具有创新性。 “活教育”的教学原则――强调活的教学法。陈鹤琴根据“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