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宁职业(智华)中学心理健康讨论课题方案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和实施纲要》《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进展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指导纲要》等有关精神,以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为依据,讨论中学生厌学的现象,分析原因,讨论方法,探求对策,让学习的学生远离厌学,让厌学生的学告辞厌学,让所有的学生喜学、乐学.实现教育的理想—-让学生愉悦的学习,实现我校的办学宗旨——为了一切学生的和谐进展。二、课题提出的历史背景厌学,就是对学习感到厌烦,不同意学习,不喜爱学习。从心理学角度讲,厌学是指学生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行为反应模式,厌学者对学习认识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极对待学习,行为上主动远离学习。在中学生中,轻微的厌学,间或在学习中感到疲倦,难以坚持,甚至产生放弃学习的念头,发生懒惰的行为,但是,等到调整情绪,或者进入课堂气氛后,或经过老师的疏导,又能够重新投入学习之中,这种轻微的厌学现象比较正常,也比较普遍.严重的厌学,是指厌学者长期以来,在读书学习上不能投入,效率低,记忆难,成绩差。严重的厌学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能集中,上课走神,心烦意乱,坐不住,无耐心,尤其是对书写、计算、阅读等有厌烦心理,作业拖拉,不难按时完成,字迹潦草,常常出错,甚至恨书、恨老师、恨学校,一提到学习就恶心、头昏、脾气暴躁甚至歇斯底里。虽经教育,但厌学心理难以改变,常常出现说谎、逃学、出走等行为.中国青少年讨论中心与北师大教育系在全国做过中小学生学习与进展大型调查,因“喜爱学习”而上学的小学生仅有 8.4%、初中生仅有 10.7%,而高中生仅有 4.3%;学生们最喜爱的学习方式依次为实验、用电脑、读课外书,而认为最有效(指最适合考试)的学习方式则依次是听讲、作业练习。这表明,从教育到教学都需要来一场大变革.社会改革进展,经济飞速进展,生活质量提高,但是,生活越来越忙碌,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在这个大背景下,中学生也不可避开地受到影响.家长求才心切,学校追求考试质量,学生的主观因素,以致很多学生背负着成年人的沉重.放学后大人在看电视或从事其他的休息活动,学生却在舍命的赶作业;在节假日里,其他人能有放松的时间,而不少的学生奔波于各种补课或培训。本该是“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但学生却只拥有“张”,而没有“弛”的时候。压在他们身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