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参加医疗安全的健康宣教手册一、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及程序为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识别的准确性,尤其是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患者,以确保正确的病人、实施正确的操作.特建立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患者身份标示的制度及程序:(一)凡住院病人,在病房办理住院手续时,均需配带腕带作为身份识别标识及有效核对依据,并告之病人目的,防止自行取下。(二)腕带上应注明患者住院病区、床号、住院号、姓名、性别、年龄及诊断。(三)“腕带”填入的识别信息必需经二人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同样需要经二人核对,给患者带前要经有效确认,无误后方可带上.(四)在进行与病人一切相关操作、交接等处置时,必须使用两种方法确认患者身份,禁止仅以房问或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开展请病人说出自己名字,再次核对的确认病人姓名的方法.(五)在实施任何介入或其它有创高危诊疗活动前,操作者都要用主动与病人沟通的方式,作为最后查对确认的手段,以确保正确的病人、实施正确的操作.(六)有效识别患者身份的程序: 方式一:当患者意识清、在病床上操作时:患者白自报姓名,与床头牌、操作物核对 方式二:当患者意识不清、在病床上操作时:看腕带,与床头牌、操作物核对 方式三:患者意识清、不在病床操作时:患者自报姓名,与腕带、操作物核对方式四:患者意识不清、不在病床操作时:让患者家属报患者姓名,与腕带、操作物核对操作物包括:操作时患者的药物及治疗单、抽血单、验检单、检查单、手术通知单等。二、门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一)在门诊实施任何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核对医院医疗卡及电脑信息,作为最后确认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二)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在进行各项诊疗、护理活动中,至少同时使用姓名、性别、年龄三种方法确认患者身份.(三)各诊区挂号、分诊护士,挂号时仔细核对患者就诊卡及病历封面上的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地址、药物过敏史及联系电话,了解患者基本病情并正确分诊,帮助患者选择医师,准确为患者刷卡挂号,避开因分诊错误导致换号、退号.(四)给患者建卡时核对身份证或病历封面上的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地址、药物过敏史及联系电话,正确输入患者信息。(五)对预约患者仔细核登记表中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及手机号码、就诊卡及病历封面上的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地址、药物过敏史及联系电话。医师为患者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