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鹅成活率的管理措施雏鹅是指 4 周龄以内的小鹅,这个阶段由于雏鹅体弱,抗逆性差,所以对饲养管理条件要求较高,需要饲养人员特别照管.养育好雏鹅,提高其成活率,应抓好以下十条技术措施。一 育雏室的准备与消毒育雏室是提供雏鹅生长发育的场所。对育雏室的要求是:清洁卫生,空气新奇,保温性好,光线充足,垫料铺约 3cm 厚干净、干燥的垫草。育雏前 1 周对育雏室及饲槽、饮水盘等设备进行消毒灭菌,方法是在关闭门窗的育雏室内,每立方米空间用 30ml 福尔马林溶液同 15g高锰酸钾混合熏蒸 30~40min,然后打开门窗。少量育雏时,可用2%~3%来苏儿溶液喷洒消毒.二 掌握好温湿度育雏的温度应随季节、雏鹅日龄的不同而灵活掌握,严防忽高忽低.温度偏低,雏鹅拥挤聚堆,羽毛蓬乱;温度偏高,雏鹅张口喘气,远离热源。温度偏低偏高都会造成雏鹅因环境不适而得病.温度适宜时,雏鹅精神活泼,食欲旺盛,均匀分布在育雏室内,因此,饲养人员要注意观察雏鹅精神状态,掌握温度是否合适,对育雏室温度要求:1~3 日龄的雏鹅,温度在 27~29℃;4~6 日龄 24~26℃;7~10 日龄 21~23℃;11~15 日龄 18~20℃;16~20 日龄 15~17℃;21 日龄以后15℃左右。湿度对雏鹅的生长发育有很大的影响.湿度过高、过低都会危害雏鹅的正常代谢。适宜湿度为 10 日龄以内雏鹅育雏室内相对湿度保持在60%~65%,10 日龄以后,要求相对湿度在 55%~60%之间。湿度的控制可采纳放置水盘数量多少供湿、勤换垫草及适当开启门窗通风排湿。三 饲养密度不宜过大饲养密度过大,既可造成雏鹅拥挤,活动量下降,影响采食、饮水,使雏鹅生长发育受阻,又带来室内环境易遭污染,造成死亡率高;密度过小,房室利用率低,经济上不合算.雏鹅的饲养密度应随日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少.以地面平养为例:1 周龄内的雏鹅每平方米饲养20~25 只,2 周龄 15~18 只,3 周龄 10~12 只,4 周龄 6~8 只.四 合理分群假如育雏数量很多,应根据雏鹅体质强弱进行分小群饲养,每群雏鹅不宜超过 100 只。合理分群可减少因挤压相撞伤亡损失,避开采食不均和强欺弱、啄食癖现象,使雏鹅长得均匀。五 适时开食雏鹅进入育雏室后,当雏鹅能自如行走并有啄食行为时,可先让每只雏鹅自由地饮 0。01%高锰酸钾水,饮水后 1h 左右就可以开食.开食的饲料可用雏鸡料,1~3 日龄每天喂 4 次,夜间加喂 1 次;4~10日龄的雏鹅,日粮配合比例青料为 60%,混合精料 40%,每天喂 6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