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的心得福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不仅创造了大量的有形文化遗产,也创造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力量,这点我从对传统工艺的了解中颇有感受。如福安银器制作工艺、畲族银饰锻制技艺、泉州锡雕技艺、宝剑锻造技艺等各种传统工。,作为XX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瑰宝,是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主要依靠口头和行为传承,因此社会形态的变迁、价值观的改变、传承人的断层等都可能使传统工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消亡的危险。从整体性出发即从文化生态角度考察地方文化形成独特性的原因是很重要的,不仅可以看出传统特有的造物思维,并且对于今后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今时代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能够在坚持保护传统工艺的本真性、整体性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发展。一、传统工艺之美传统造物活动所使用的原材料绝大多数属于自然物,有着不以人的主观意志而转移的特质和规律。“适用”属于物的层面,解决的是物与人的关系。物的材料都应各自应用在适当的方面,置于适宜的地方,我们应充分认识和和利用材质特性,使材料的物性适之于物。同时,适用之物还要适合使用环境的要求。传统造物时常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通过利用当地物产的方式更加贴近自然。如福安银器制作工艺,主要是利用当地银矿产进行加工,将传统银雕工艺与畲族文化相结合,制作出纹饰精美、造型生动的银器,并以其独到的工艺技法和民族特色成为福建银雕工艺的卓越代表。文质相宜意味着人在符合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技术规律的运用对自然物进行设计,协调形式与内容、功能与审美的矛盾关系,使人们的创造力适之于物。如人们在莆田铜铸胎掐丝珐琅工艺中,传承了传统工艺方法的基础上结合了莆田当地的铸铜、金银镶嵌工艺,促进了技术运用逐渐走向成熟。人始终是传统造物艺术生存发展的主体和动力所在。与人第1页共4页相宜意味着通过顺应规律使材料适之于物、技术适之于物、造型适之于物、功能适之于物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人的本质力量,化“善”为“美”。扎根深厚传统的造物艺术往往饱含造物者的思想情感,蕴涵造物者对生活的理解、认识和态度,渗透造物者的社会理想和审美理想,为人们提供了欣赏美的便捷的途径和手段。因此,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一种“真正”的器物所体现的技艺、物与物的联结关系、人与物构成的和谐空间、审美理想等会影响着人们社会生活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使人们在接受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造,进入造物艺术所构建的审美境界,召唤人们对美的觉悟和发现能力,提高人们的审美水平,启发人们进行美的创造。而人们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的提升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造物艺术,更进一步促进造物艺术的良性发展。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的对策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正发生着大变化,设计、技艺和商业相整合,用设计创新激活传统,使传统转化为资本逐渐成为传统工艺活化的途径之一。当然,器物的创造、演变、发展、完善与所处的时代背景、地域文化紧密相连,传统工艺的活化并非强调将一些已经不具备实用意义的工艺制品贸然带入现代生活中。首先,针对工艺品发展不足的缺陷,必须加强工艺产品的开发,发展地区独特的创意产品,从而提高传统工艺品的附加值。在恪守中国传统竹编文化的意义上加以创新和发展,不仅能够活化竹编工艺也可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新的气息。在当代,创意产品具有的不仅是将创意灵感加以物化的产品,也是一种文化、精神、体验层面的产品。“民艺创造活动必定与民间文化观念相联系,民艺的创造观念也就是民间文化观念在民间审美创造活动中的形象体现,民艺是民间文化观念的一种物化形式和重要的传播载体①”,所以,现代人才会如此注重工艺产品的民艺精神。如明溪闽王宝剑发展了多种系列产品,不仅具有较强的实用性而且纹饰精巧,在剑鞘、剑架的制作上融合雕花的艺术特性,铸剑工艺与雕刻艺术相结合创造出了刻工精致、富有审美与收藏价值的闽王宝剑,在延续传统铸剑工艺的过程第2页共4页中充分展现了客家人的勇气、力量与美。传统文明的传承变异是要在保持本质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