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家校互动成为空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都被认为是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主渠道,是构成当今教育的三部曲,是协同教育的一个整体,尤其是学校与家庭之间,承担着对孩子的直接教育责任,家庭、学校教育是否密切配合、积极协作、相互支持、形成合力,决定着教育的成败。所以,在广泛推行注重素养教育的同时,构建起家庭、学校协同教育的格局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但是在现实中,家庭与学校教育之间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一、家校协同教育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一)家庭教育的误区1、“学校全权制”,家庭教育意识淡薄。有些家长缺少家庭教育观念,缺乏参加学校教育的意识,没有认识到参加是自己的权利与义务。有的父母认为病要大夫看,孩子要老师教,所以孩子一旦上学,就把教育子女的责任完全推给学校,这些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情,孩子的学习和思想归老师管,家长只要管好孩子的吃、穿、住、行,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就可以了,而没有认识到家庭、学校应该是互相支持、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互相合作的关系。这些家长一般不会热心参加对其子女的教育,相反还会把家长参加学校教育看作是学校在推卸责任,是学校教育无能的表现。2、“代理家长"代理家庭教育有些家长因为忙事业、忙工作,或因为自身的局限而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问题,就把教育子女的事情让位于爷爷、奶奶等“隔代人”,因而出现了很多“代理家长”。于是,爷爷、奶奶这些长辈们的晚年生活就围绕着孩子而进行了。他们以孩子为“重心”、“中心”、“轴心”。“吃什么”、“穿什么”、“用什么”时时刻刻牵动着长辈们的心。长辈们那份“特别的爱”,使得孩子普遍缺乏生活经验,独立生活能力差;热衷于自我为中心,缺乏责任感.孩子许多的不良行为和习惯,就在长辈无微不至的“关爱”中滋生了。家长常常感叹,在子女面前,教育“无从下手”、“伤脑筋"。3、过于注重智力培育,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有些家长非常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也非常同意参加到对子女的教育中来,同意和学校老师沟通,但是其中的大多数首先关注的仅仅是孩子的学习成绩,而且有些家长对孩子学习成绩的重视已经陷入“病态”,比如我们班有一位孩子的家长为了让孩子上升几个名次,买参考书、布置额外作业、请家教、报各种补习班……牺牲孩子的休息时间,孩子成绩稍有波动便给孩子施加压力等等.这样的家长虽然在学习上和老师的沟通相当多,对子女的教育也相当重视,但是这种沟通、合作显然是偏颇的,仅仅局限在对孩子的智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