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广播电台记者的采访与写作素养漯河市沙南广电中心 张艳艳 广播是以电波为载体,传输有声节目的多功能的大众传播媒体.广播记者是伴随社会科技进展应运而生的新兴的记者队伍,自诞生以来,就以闻讯而来、无孔不入的社会活动家和各种信息的搜集、传播的“广播人”的社会形象,活跃在社会生活中,成为社会各群体相互连接的桥梁,发挥着“喉舌”的社会功效。 广播电台肩负有报道事件真相和执行舆论督导的重大使命,广播电台记者是新闻传播中的主干,作为传媒的灵魂所在,无所不在地发现和搜集各种信息,整理与传播着来自各行各业的声音,到处去寻找与采集各类新闻,梳理与宣传各种行业表达的意见,因此,广播电台记者必须具备高水平的采写能力,不断地在采访写作实践中获得能力的提升,不停地在采访写作活动中提高实力,真正发挥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扮演奋斗在采写一线的幕后英雄。 采访与写作是传播新闻的首要环节,也是新闻界经久不衰的话题。 新闻界常说:“七分采访三分写作”或是“六分走、三分想、一分写。”我国著名记者范长江为了掌握第一手素材,亲身感受现实生活,只身前往我国环境恶劣、闭塞落后的的西南、西北地区,进行实地采访考察,历时十个月,行程四千多公里,最终写出了名震一时的经典之作《中国西北角》。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在广播电视中听到或者看到这样的提问,某个人舍己救人、见义勇为或获得荣誉、夺得金牌……记者立即伸过话筒,问:“你当时怎么想的?你现在有什么感想?你还有什么话要对听众说?”……诸如此类的提问,千篇一律,千人一调,问者敷衍了事,被问者不知所云,听者味如嚼蜡,甚至贻笑大方。每当这时,在我们身边时常有听众调侃:“我当时想到了革命英雄.这是我应该做的……”这是我们记者的责任,也是我们的缺憾! 结合自己在电台的采访实践,谈谈广播记者在采访提问中值得关注的几个意识与操作上的问题。 其一、提前谋划、准确到位.在新闻采访现场、新闻当事人,报纸、电视同行,各界群众等,无数双眼睛、耳朵在看你听你问什么,怎么问。在这关键有限的时刻,记者准确的提问,被问者圆满地回答,才能使广阔受众获得满意的信息。 这就要求记者在采访之初,有超前意识,提前谋划,尽可能多的占有新闻事件的背景材料,包括历史渊源,因果关系、各种细节;新闻当事人的人生经历,性格特征,喜恶爱好,社会关系等等,讨论分析出最主要的问题,然后尽可能详细的编写出采访提纲。提问应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自然性,忌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