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流域水生态协同治理对策研究京津冀流域水生态协同治理的背景和现实问题。一、背景:京津冀位于海河流域。当前京津冀流域水污染严重,水土流失,河流干涸,水资源严重不足。京津冀三地占全国百分之十的 GDP 总量,人口占全国的百分之八,京津冀三地的人口工业、农业生产用水以及生活饮用水严重短缺。同时水生态脆弱,地下水水质污染严重,IV-V 类约占百分之七十八,超采量大,水位下降、含水层疏干、地面沉降,湖泊干涸,湿地萎缩,水资源的承载能力严重不足。二、京津冀流域水生态协同治理现实问题。1.京津冀缺乏水生态协作立法。蔡守秋认为,法律规定的不完善不利于跨地区流域水污染治理无法可依,导致程序混乱,使得流域水污染治理的成本提高也不利于提高纠纷处理的效率。目前三地关于水污染防治和水资源的管理立法处于各自立法的状态。第一,立法的侧重点不同。比如对于京津冀区域水污染防治协作方面的立法:天津和河北的水污染防治条例中已经有明确的立法规定,北京尚未对区域水污染防治协作进行相关的立法的内容。第二,立法的冲突。由于缺乏立法的协作,导致流域水污染治理没有法律依据,对于水污染防治的诸多标准以及惩罚力度不统一,三地对流域水污染防治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不利于京津冀流域水污染协同治理。2、京津冀流域水生态补偿制度机制尚未形成。京津地区的水源主要来自于河北地区。近年来对京津冀流域水生态补偿虽然有一些进展,但是多为临时性的,没有固定成有效地制度予以落实。同时,这些补偿没有达到公平补偿的要求,流域水生态补偿存在补偿方式单一并且补偿的标准过低等问题,不利于平衡河北地区和京津两地的利益,影响了京津冀的协同一体化发展。河北水污染防治条例对于水生态补偿方面确立了资金、产业补偿、对口协作补偿等方式以及定期向社会公布考核结果的规定。天津水污染防治条例建立永久性保护生态区域生态补偿机制,对纳入永久性保护生态区域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实行生态补偿,以及推动与河北的引滦水环境补偿机制。北京市逐步建立流域水环境资源区域补偿机制。由此可见,除了天津地区的立法涉及与河北引滦水环境补偿机制的规定,但是依然缺少补偿的方式、补偿的标准等内容,北京和河北还没有建立区域补偿机制的规定。京津冀三地对区域的水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尚未建立。3、京津冀缺乏流域水生态技术的开发协作机制。山东理工大学新型聚氨酯材料研究院院长毕玉遂教授带领的团队花费 15 年的时间,研发了由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