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L 在法学本科课程实施路径 摘要:法学是一门思辨的学科,法学学生应具有思辨的能力。然而,传统授课方式更倾向于知识的传授,对思辨能力的培育仍留有较大的开拓空间。PBL 的引入可以极大地促进思辨能力的培育。因此,基于法学本科的教学目标,寻找路径融入 PBL 是亟待解决的一个课题。 关键词:PBL;法学本科课程;路径 一、PBL 在法学本科课程中实施的必要性 PBL 最初用于医学教育,通常以问题作为出发点,强调小组合作,小组项目用课程支撑项目合作—小组成员、指导老师、外部合作伙伴典范,强调学生的学习职责。但它并非总是以问题作为基础,有时也会以案例为基础(如医学)。而在法学本科课程中采纳PBL,可以说是相得益彰。法学本科学习主要是使学生掌握法学的基础知识,重点是培育从法律的角度分析问题,形成法律人基本的思维模式。这样的培育目标意味着在法学教学过程中,需要重点培育学生的法律逻辑、法学分析能力。而 PBL 则在这个过程中有着不可代替的推动作用。(一)有益于培育学生的法律思维。“法律思维”的基本含义是“根据法律的思考”。法律思维要求用基本的法理和逻辑去解释遇到的问题。毕竟法律文本是抽象性的规定,因此,需要运用法律思维进行分析、实践。传统的法学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学生即使全神贯注地听课,也只是被动接收法学基础知识,法律思维的培育目标难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更何况,根据相关调查学生在上课时,难以在一节课中保持高度的注意力。通过 PBL这种授课方法使学生在寻找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个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法律思维模式。老师在课上也可以发现学生具体存在什么问题,对专业技能的掌握情况等。以往基本依赖学生在课后讨论甚至是工作实践中自发形成法律思维的这种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内得到改变。(二)有益于提高学生解决法律问题的能力。2024 年司法考试改革尘埃落定,在主观试卷作答中可查阅法条这样的新规定,说明运用法学理论去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能力,是衡量是否具有司法从业资格的主要标准。法学作为一门应用的学科,所培育本科生一般应具有解决法律问题的实际能力。传统以讲授为主,辅以案例讲解的教学方法,虽然可以培育学生的法学专业能力,但相对于所要达到的目标而言,其所发挥的功效则显得杯水车薪。简单的案例教学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学生,发掘其分析案例的能力。但是,这对案例的选取有着较高的要求,既要能囊括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点,又要难度适中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