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电影”的自我表述与银幕拓新 作为产生于 20 世纪 50 年代伴随着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而流行的一种电影类型,“作者电影”从其产生开始就有着来自于法国电影界的理论支撑,有着其自身的独特风格。而作为一种兼具理论探究与实践支撑的电影类型,“作者电影”从产生开始,其影响就逐步扩散到世界各地,成为了一种具有世界影响力,对后世电影进展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的电影类型。在“作者电影”的创作者中,法国导演特吕弗作为“作者电影”的重要理论家与电影创作者,无疑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而作为特吕弗的代表作,其在电影《四百击》就以极为生动真实的电影风格讲述了叛逆少年安托万在家庭与学校之间的流浪之路。而时至今日,当重新对这部电影进行审视,其对导演自我人生的投注表达,叙事策略上的真实风格与创新的拍摄手法可以说正是“作者电影”的一个代表,对后世的电影进展有着巨大的示范意义所在。 一、导演掌控下的自我投注与主体表达 作为 20 世纪最具有影响力的电影运动,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给法国乃至全世界的电影进展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从理论渊源而言,法国新浪潮电影承接了当时欧洲社会所普遍具有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对现代文明的进展进行了怀疑,当时的年轻人经历了世界大战所带来的身心创伤,目睹了现代的文明社会对于人类心灵的压迫,因而普遍具有孤独、怀疑、焦躁的心灵状态。于是,包括存在主义、精神分析等相关理论盛行一时,新浪潮电影运动就此展开。在 20 世纪 50 年代的法国,以《电影手册》为主要阵地,巴赞、特吕弗、戈达尔等一批电影人从理论角度对传统电影的那种僵化风格提出了批判,并提出要拍摄具有导演自身风格的电影。导演不再是剧本和制片厂之下的机械受控者,而应当成为电影的真正制作者,这也就是“作者电影”的由来。可以说,这种“作者论”在电影中“重新彰显了电影作者的主体性方面”[1]。以此为理论指导,新浪潮电影人进行了一系列的电影创作实践,并由此开始对整个世界的电影进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传统电影与现代电影的分界点。而在其中,作为新浪潮电影运动中的代表人物以及“作者论”的直接提出者,特吕弗以其代表作《四百击》亲身践行了“作者电影”的理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特吕弗和他的《四百击》正是“作者电影”的典范代表。“作者电影”从字面意义上来说就是对于电影的“作者”重要性的强调。作为西方理论中有着悠久含义的词汇,“作者”一词从人文主义开始就为西方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