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与社区公共文化讨论 摘要:密祉花灯随屯军、移民的中原汉人带到西南边陲,与当地的民族歌舞艺术碰撞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花灯艺术形式。密祉花灯作为一种共享的区域性文化,通过共同的灯神信仰表达密祉人的美好愿望,促进民众间的沟通。把花灯作为一种社区公共文化,嵌入到社区公共文化的进展建设当中,不仅可以把作为“非遗”的弥渡密祉花灯更好的传承下去,也可以通过花灯建立起一种相互认同的文化介质。通过调查讨论认为,“非遗”传承与社区公共文化建设于密祉而言是一项一体两面、一举两得的工作。 关键词:密祉花灯;”非遗”传承;社区公共文化 一、调查点概况 密祉乡位于云南省大理州弥渡县西南部,东北与弥渡县苴力、寅街两镇接壤,西南与巍山、南涧两县毗邻。密祉乡辖兴隆、中心、八士、永和、莲峰、石麟 6 个村委会,36 个自然村,40 个村民小组。密祉乡居民以汉族为主,同时包括彝族、白族、佤族等民族。密祉乡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前 140 年汉武帝“有事西南夷”后,历代就不断有内地汉族来定居。在唐南诏时期,密祉就是滇西古驿道,也即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地。元朝时,隶属赵州府的定西岭巡检司就在密祉。明代天启《滇志》记载的“弥只里”即今日的密祉文盛街,就是当年自白崖南行打尖的首站。民国初期,弥渡县宣布成立,密祉划为弥渡县的一个辖区,这样的行政划分一直延续到今日。密祉乡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粮食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小麦等。经济作物以烤烟为主。近年来密祉不断改善道路条件,大力扶持果林经济进展,努力转变依靠烤烟等作物制造收入的进展模式。冬桃、雪梨的种植已经初见成效。在经济进展的同时,文化事业的进展在密祉也在逐步推动。 二、讨论背景 弥渡花灯作为一种悠久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在民间广泛流传,花灯小调《小河淌水》已经蜚声海内外。正因为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弥渡花灯于 2024 年 6 月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无疑,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花灯对弥渡的民间社会发挥着重要作用。许多事实证明,“非遗”传承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弥渡花灯的传承也不例外。令人欣喜的是近些年来不同学科领域的人们已经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对弥渡花灯进行讨论,希冀说明弥渡花灯所承载的社会和文化意义,探讨弥渡花灯传承的理论和方法等问题。以文化讨论为己任的民族学、人类学也开始关注“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相关问题。 三、相关讨论综述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