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这土地》艺术风格及演唱特点 摘要:由著名诗人艾青作词、陆在易先生作曲的艺术歌曲《我爱这土地》在当今社会仍具有深刻的艺术价值和广泛地社会影响力。可以说《我爱这土地》是中国艺术歌曲里的灿烂珍宝。本篇文章选择它作为讨论对象,遵循了这样的思路—先分析再演唱。从分析作品的几个显著的艺术风格特征着手并展开论述;后又从吐字和节奏两个方面探究了曲子演唱特点。 关键词:陆在易;艺术歌曲;创作风格;演唱特点 一、艺术歌曲《我爱这土地》的背景创作分析 艾青老师的《我爱这土地》一诗创作于日军侵华时期,诗人正是在这无比紧要的关头,加入到抗战的洪流之中。满怀着对祖国的深沉且真挚的爱,写下了这首激昂慷慨的诗篇,也正是这种正义的大爱打动了作曲家陆在易,他也带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和重大的历史责任感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诗人心怀对侵略者的仇恨和对祖国的深沉之爱,用文字作刺枪刺向侵略者的胸膛。 二、艺术歌曲《我爱这土地》的艺术风格分析 (一)歌词分析。在一首歌曲中,歌词往往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要求演唱者首先要做到较准确的理解以及较准确地表达歌词的意境。“用咏叹调-宣叙调的方式来创作艺术歌曲也是《我爱这土地》的艺术特色之一,这充分的体现了作曲家对于诗歌内涵的理解和把握”[1]。尽管曾经有过此类的手法,但是陆先生仍然有自己的独创,有着对诗歌独特的处理方式。(二)旋律分析。在这首曲子的旋律创作中,陆先生展示了他才华横溢的创作本领。他运用了多种节奏型,节拍也频繁交替还使用了同音反复进行音列的多样变化于进展。作曲家还在几句高潮的部分使用了六度大跳的方法。节奏上都用了弱起,并全是以六度大跳弱起到下一小节,这样就使得作品的基调由平缓过渡到激烈的情绪中。歌曲起伏的旋律特别能把抒情艺术歌曲的感情表达的淋漓尽致,让人一听旋律就会记住它并且爱上这首曲子。(三)钢琴伴奏分析。“和声语言的运用,是音乐中不可缺少的具有很强艺术表现力的一个因素,是不可忽视的技巧。”[2]前奏:作曲家从一开始就将钢琴的织体丰富到像是管弦乐队演奏一样,用了像冲锋号角一般的丰满的和弦给人以警示。整个前奏奠定了全曲的基调—不安和忧郁。第一段:情绪较稳定,具有呈示性的特点,作曲家在这个段落以及接下来的第二段基本上使用了典型的六连音织体,这样营造出的感觉就像是奔涌不息的河流,又像是作者在宣泄一种内心如骤雨般翻腾的复杂心情。间奏:作者特别在间奏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