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改革讨论《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主要介绍计算机系统五大功能部件的工作原理,其主要教学任务是让大学生认识和掌握计算机硬件结构的功能和培育相关应用和开发能力,是《微机原理》、《操作系统》、《系统结构》等课程的前导课程,在计算机类专业的课程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纽带作用。 传统的《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教学,大多是以老师为中心,一般采纳理论讲授的教学方式,实验项目也大部分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学生对这门课普遍感到既抽象又枯燥,造成的结果是老师难教和学生畏学。基于以上问题,我们进行了课程教学改革,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在教学大纲规定的有限课时内,紧紧把握课程的主线和重点,以培育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彻底改变当前计算机专业学生存在的怕硬件的现象,使学生不仅掌握计算机系统各部件的工作原理,而且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 1 吃透教材,合理组织教学内容 目前,高校《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普遍存在教学内容多、课时少的特点。作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相关专业讨论生全国统考的必考课程之一,为了让学生全面掌握《计算机组成原理》的考研知识点,选择一本内容条理,组织得当的教材非常重要。根据我院教学计划的安排,本着考研第一的教学理念,我们选择了唐朔飞教授的编写的《计算机组成原理》作为主要教材。 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从计算机系统整体概念出发,以计算机五大组成部件为主线,根据教学大纲,对每一章的知识点都进行分类,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哪些要精讲,那些要选讲,在备课的过程中都做了详细安排。精讲的内容主要由老师讲授,对于一些细节一定要讲透,让学生彻底掌握。同时要求老师要了解与本课程有关的前沿知识,在课堂上作为知识的补充。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弥补了教材的不足;对于选讲部分,可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行自学或讨论,老师安排专门的时间进行总结,既弥补了课时不足的缺点,又能培育学生的自学能力。 2 以学生为主体、采纳理论推导为主的教学方法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逐渐进展起来。这种教学模式提倡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的作用是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计算机组成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