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桥梁设计方案讨论 1.引言 由于圩区的独特的形成过程,其具有两大明显的特点:一是圩区内水网密集,基本上是塘连塘、塘连沟,塘连河,地理水文环境复杂;二是圩区地质条件较差,软土层较厚。这两个特点对工程建设的方案选择影响较大,直接关系到工程的造价高低。本文结合某沿江一级公路改建工程实例,考虑圩区自身特点,分析桥梁设计的关键点,为沿江圩区的桥梁设计提供合理化借鉴思路。 2 圩区对桥梁设计方案的影响因素 2.1 设计水位的确定。圩区内水网密集,水文情况复杂,圩外河道的洪水位常常高于圩内地面标高,通常在圩堤上设置水闸(节制闸)或泵站,使圩内河网和圩外河道能根据生产及生活需要进行联通或断开,圩内积水根据圩内、圩外河道水位变化,或开闸自流排水,或通过泵站进行抽排。正是由于圩内、圩外河道水位的不一致,且受人工干预影响大,水文条件复杂,桥梁在跨越水系时,其设计水位的确定直接影响到最终的桥梁方案。2.2 穿越水系时路、桥方案的选择。圩区内沟、塘交织在一起,有的河沟流通功能退化,主要作为养殖用的水塘存在,而有的水塘不断扩充变化,又兼具了河沟的流通功能。正确的区分河沟与水塘是路线穿越水系时选择路基形式还是桥梁形式的重要考虑因素。2.3 桥梁长度的确定圩区内部分河沟水面宽广,但是水势平缓,过流能力要求不高;同时圩区内软土层普通较厚,当采纳桥梁跨越水系时,桥梁长度的确定直接影响到最终的工程造价。 3 某一级公路改建工程桥梁方案分析 某沿江一级公路地处长江西北岸,为完全新建一级公路,大体为南北走向,基本平行于长江布置,距离长江约 10km。项目沿线属于典型的沿江圩区地形,路线经过区域内水网密集,河道发育,全线均为软土地段,平均深度 25m。3.1 设计水位的确定。本项目根据一级公路设计标准,路基、桥梁纵断面均按百年一遇水位进行控制,全线平均填土高度达到 5m。高填土带来的问题主要是:导致沿线软基处理工程量巨大,道路单位长度造价过高;道路建成后犹如一条独立的“高架路”,圩区现状道路衔接困难,公路改建后的集散作用大为降低;圩区桥梁均难以做到与河道堤顶平交,桥梁规模普通偏大。经综合考虑圩区实际情况,经建设单位同意,确定按以下原则进行纵断面控制:①路基按圩区内历史最高洪水位加安全高度控制纵断面;②桥梁按河道性质区分为圩内河和圩外河,圩外河上的桥梁根据百年一遇水位控制纵断面,圩内河根据河道历史最高洪水位控制纵断面。经调整后,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