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跨国投资管理论文 【摘要】“走出去”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鼓舞中国企业直接参加境外的开发合作,有利于我国进一步对外开放,融入世界经济,享受经济全球化的效益。这有利于实现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进展。借鉴现有跨国公司理论,试图说明中国企业对外投资主要是根据资本整合与市场的环境来考虑,主要有三种原因和模式:资本整合向外移动与国内市场、国际市场和研发结合型。该探讨有利于从理论上帮助中国企业更好地“走出去”。 在国家大力支持和推动下,我国在实施“走出去”战略上取得了可喜成绩。截至 2024 年年底,我国累计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368.2 亿美元;对外承包工程累计完成营业额 1140.28 亿美元,合同额 1562.94 亿美元;对外劳务合作累计完成营业额 308.2 亿美元,合同额 361.1 亿美元,累计派出各类劳务人员 319.3 万人。为了进一步扩大成绩,对中国企业跨国投资的理论进行讨论,将有利于更好地实施“走出去”战略。为了更好的说明,本文将“走出去”的理论探讨主要放在对外的直接投资上。 一、现有跨国公司理论的简评 现有的跨国公司理论,按其理论依据和分析方法可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种是以产业组织理论为基础的理论,如垄断优势论和寡占反应论;第二种是以贸易理论与工业区位理论相结合的理论,如产品生命周期论;第三种是内部化理论;第四种是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它们是各有其侧重面,有的是从产品的差别生产、垄断和要素市场角度出发,有的着重解释资本市场的不完善性,还有的是把讨论重点放在公司内部的管理与决策过程上。主要有: (一)垄断优势理论 这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海默(S.H.Hymer)首先提出,后来经金德尔伯格(CP.Kindleberger)和凯夫斯(R.E.Caves)等美国经济学家的进展逐步形成了理论体系。垄断优势理论将不完全竞争理论引入国际直接投资领域,从不完全竞争出发讨论国际直接投资,从而突破了传统的讨论方法,开创了一条讨论国际直接投资的新思路。美国跨国公司进行国际直接投资基本上符合这一理论。该理论不足之处在于,它不能解释发达国家的一些没有垄断优势的中小企业近年来纷纷进行国际直接投资的行为,也不能解释经济发达国家之间相互投资的不断增加的现象,更不能解释进展中国家企业近来对外直接投资的现象。 (二)寡头垄断理论 1973 年美国学者克尼克波克(F.T.Knickerboker)分析了美国、加拿大 187 家跨国公司的投资行为,提出了寡头垄断理论。寡头公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