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下管理者就业能力分析 一、创新教育的相关理论概述 1.创新精神与创新意识的培育 创新意识是开展创新活动的前提。只有在强烈创新意识引导下,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能。因此,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重点是培育推崇创新、追求创新、求新求变、积极探究的精神。 2.创新思维的培育 创新思维能帮助掌握科学的创新方法,顺利开展创新活动。创新思维是以独特性和新颖性为目标的思维活动。主要表现在:思维的流畅性,即能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的设想,对一个问题有多种多样的思路;思维的变通性,即能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及时调整自己或别人已有的设想;思维的独特性或新颖性,即能提出与众不同的设想,有新意。 3.创新能力的培育 要完善理论知识,构建创新知识结构,体现“扎实”、“广博”、“前沿”、“综合”。没有良好的理论基础,创新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注重培育猎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信息加工能力、动手能力或操作能力、开拓新领域的能力、将创新知识转化为新成果的能力,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创新方法进行发明制造。 4.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的培育 创新过程不仅仅是一种智力活动过程,还包括许多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对创新活动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能激发创新意识,而且能促使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更好地发挥和运用。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的培育重点是培育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务实的作风、无畏的胆识、坚强的意志、丰富的情感和浓厚的兴趣等。 二、创新教育下的管理者就业能力问题 (一)实践活动形式化动手意识不强 创新实践基地是把课堂上学到的创新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的主要平台,同时,也是培育管理者创新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一方面,由于各创新班对管理者创新教育的认识与重视程度有所不同,因此,管理者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也参差不齐;另一方面,由于受到管理者创新教育资金以及相关扶持政策等因素的限制。 (二)教育条件有限,受益面不够广 缺乏深层次思考和另辟蹊径的学习能力,考虑和处理问题没有新意,缺乏创新意识、制造的欲望、探究问题的韧性,思维方式缺乏个性,表现出极强的趋同性,逆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水平较低。教育在我国已经进入到大众化阶段,但绝大多数创新班老师配备不足,很多创新班连基本的教学授课任务都略显捉襟见肘,在这种情况下,谈创新班创新教育的快速进展,本身就不符合实际情况。很多创新班硬件设施缺乏,创新班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