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史:历史人类学讨论(笔谈)1 定宜庄 前言:口述传统与口述历史2 纳日碧力戈 作为操演的民间口述和作为行动的社会记忆3 朝戈金 民俗学视角下的口头传统4 孙庆忠 口述历史的制作与口述传统的发掘5 胡鸿保、王红英 口述史的田野作业和文献------从《最后的记忆》谈起6 刘小萌 关于知青口述史附 1 记忆里的真实------口述史与大萧条附 2 口述历史有何特色(片段节译)前言:口述传统与口述历史定宜庄(历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讨论员) 这里是我应徐杰舜教授之托,邀请几位学者作的关于口述传统(oral tradition)与口述历史(oral history) 问题的笔谈。其源起,是去年 5 月我与几名史学家与人类学家就口述史问题进行的一场漫谈。这场谈话后来以《口述与文字:谁能反映历史真相》为题发表在2024 年 7 月 18 日的《光明日报》上,在引起一些学者兴趣的同时也招致了某些批判,主要是说我们对一些问题的谈论仅限于蜻蜓点水,没能谈深谈透。徐教授于是提议,给我们提供一个可以充分发表意见的场地,口述既然是我们从事不同学科讨论的人目前关注的共同话题,便有了如下的几篇文章。 这几篇文章的撰写者,有人类学家、民族学家、民俗学家,也有史学家,大多是在各自领域有一定影响力的人物,对口述的讨论也都颇有心得。但是,要想让不同学科的学者就同一个问题进行对话,并不象想象的那样简单,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讨论主体和特定的讨论手段,有自成一统的学术体系和严格的学术法律规范,仅就口述讨论来说,不同学科的学者也都有各自不同的理解、表达和实践。假如一定要将这几个学科所作口述之间的区别讲清楚,或者要比较口述对于哪个学科更有价值,这不仅不可能,其实也没有多少意义。但是,就象现在这样,只是把各自的想法以看似自说自话的方式阐述出来,也是很必要的,至少对我们从事史学讨论的人来说,有很多可以得到启发和借鉴的东西。 近数十年来,史学讨论尤其是社会史讨论,一直在不断地从人类学家和民俗学家那里汲取营养。当今国内社会史学界热衷的很多选题,诸如家族与宗族、婚姻形态、亲属关系、人口流动与移民、民间信仰,乃至近年来非常热门的民间仪礼,无一不是人类学的传统选题。讨论社会史的学者所强调的不同于传统史学的讨论角度,即用“社会”这个范畴去从下向上看社会的视角,也受到了人类学讨论的颇多影响。社会史学者也效法人类学家,走出书斋去观察,去做“田野”,到某一个村落或城镇去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