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国外文化研究学派论文

国外文化研究学派论文_第1页
1/38
国外文化研究学派论文_第2页
2/38
国外文化研究学派论文_第3页
3/38
国外文化讨论学派论文 曾有学者认为,受众是由设想它的范式所促成的建构物。[1]因此,讨论范式不同,受众的角色定位便有所不同,而且讨论受众所采纳的方法也会不同。早期传媒讨论的主流是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刺激—反应模式出发进行的传媒效果讨论,认为传媒一旦发出刺激信号,受众必定会在态度或行为上有所反应,传播讨论的任务就在于发现并测量这种受众反应。在这一讨论传统中,受众多处于被动地位,而讨论主要采纳社会科学领域中的量化方法来进行。与之不同,英国文化讨论学派从文本—话语模式出发,关注传播过程中意义的建立,认为意义是由传播者与受众通过文本进行协商而产生的。由此,它确立了受众在传播活动中的主动性,并具体考察两方面的情况,即受众如何解读文本,以及受众如何在日常生活语境中接受文本。与此同时,它还开创性地把民族志方法论引入到传媒讨论中来,从而有效地推动了受众讨论。就这样,带有鲜亮人文科学色彩的英国文化讨论学派开辟了受众讨论的一条新路径,同时这也构成了对以美国为代表的关注效果的传统受众讨论的有益补充。 一、英国文化讨论学派与受众讨论新范式的兴起 英国文化讨论学派兴起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英国,在新左派观点的影响下,他们从文化、权力、意识形态等角度切入来探讨各类社会现象,尤其是大众文化现象。传媒作为大众文化的主要载体,也成了文化讨论的重要领域。文化讨论产生的特定历史背景以及它在理论上所借鉴的各种学术资源都深深地影响了该学派的传媒讨论,具体到受众讨论来说,受众的主动性得到了重视,一种全新的受众讨论范式开始兴起。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工业的进展促成了福利国家的建立,缓和了战前日益激化的阶级矛盾。同时,以通俗性、娱乐性为特征的美国文化凭借现代传媒技术在欧美社会中广泛流行,这使得社会文化日益趋同,有人认为工人阶级的生活条件及意识形态与中产阶级已经没有很大区别,一个经济繁荣、文化大同的时代开始降临。英国文化讨论学派就是在这样一种社会背景下产生。其代表人物多是工人阶级出身,他们希望能够帮助工人阶级了解自己的真实状况,而不至于被文化政治营造出来的幻觉所欺骗。因此,他们试图通过对工人阶级内部文化的讨论来证明工人阶级价值体系与社会结构并未随着福利国家的来临以及通俗文化的流行而消逝。他们同时也肯定工人阶级在消费文化产品时的能动性,肯定他们会做出符合自己文化的选择,这一出发点是其后来强调受众主动性的源头。此外,...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国外文化研究学派论文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