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教育论文:墨子思想对校园教导进展的影响 本文 墨子教育思想简述 《吕氏春秋》中记载,高何、县子石曾经是齐国的暴徒,被乡人所痛恨,在接受了墨子教诲后,成为天下名士显人,品德才智倍受王公大夫称誉。战国中后期,墨家学说迅速进展,“墨翟之言盈天下”,墨家子弟“显荣于天下者众矣”,这些都得益于墨子特色鲜亮、自成体系的教育思想。墨子教育思想以治国利民为目的,以培育“兼士”与“贤士”为目标,教育对象涵盖社会各阶层,注重生产实践,强调技能训练,显示出浓郁的职业教育特征。(一)教育的目的作为显学代表学派之一,墨家学派力图经世致用。墨子以胸怀天下为出发点,深刻地认识到教育的救国济世功能。庄子曾说:“以绳墨自矫,而备世之急。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墨翟、禽滑厘闻其风而说之”。墨子的教育事业与他推行“兼相爱、交相利”的社会理想紧密结合,认为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把教育的作用提升到为天下兴利治乱的高度,充分地显示了墨子经世致用的教育思想。(二)教育的目标在教育培育目标方面,基于“兼相爱,交相利”的社会理想,墨子认为,要培育出能够承担治国利民职责的“兼士”、“贤士”,[4]并且具体提出了“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三项标准。“厚乎德行”是要求受教育者达到“兼爱”的思想境界与道德品行;“辩乎言谈”是为了让他们善于去推行自己的思想主张;“博乎道术”是让他们拥有兴利除害的能力,能够亲身投入生产实践中。由此可见,墨子的教育目标是培育具备深厚的道德品质、高超的辩论技巧、熟练的劳动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三)教育的对象对于教育的对象而言,孔子虽然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但在教育实践中,儒家教育的目的是塑造“君子”、“士”这类社会上层人物,注重对社会精英品性道德与内在素养的培育,使得儒家教育更倾向于精英教育,客观上限制了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实施。而墨子则真正做到了“有教无类”,墨家子弟中有很多下层手工业者,墨子对所有自愿“修德进业者”均予以教诲。“上说王公大臣,次说匹夫徒步之士”,不看出身门第,不查职业居所,不分贵贱等级,教育对象几乎涵盖了社会的各种阶层,可见墨子的教育思想带有明显的大众化全民教育倾向。[5](四)教育的内容墨子十分重视自然科学与手工技术,这在先秦诸子中是独树一帜的。《墨子》中记载了大量的自然科学知识,都是墨家学派在生产实践中的经验总结,内容涉及力学、光学、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