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智能教育管理论文 以智愚来品鉴人类能力的观念自古有之,采纳科学方法评定智 力 高 低 的 历 史 , 迄 今 也 有 一 百 多 年 , 1905 年 比 奈(AlfredBinet)与西蒙(TheodoreSimon)受法国政府之委托而编制出的比西量表(Binet-SimonScale),是为世界上的第一个智力测验,其目的在预测可能会有学习困难的学生。随后,智力测验被世界各国广泛地使用,智商(IQ)也逐渐成为家喻户晓的度量人们智能高下之重要标准。虽然,这种传统的智力测验满足了人们行事上的便利(例如,国人常用以作为能力分班,以及资优班与预官考试之选才标准),但也由于理论与测量方法的偏失而潜在地制造出更严重的问题--传统的智力测验通常仅将智力的范围局限在语文与逻辑方面,并假定个体特质能被单一的、标准的、可量化的数据 所 描 述 , 如 此 的 「 IQ 式 思 维 」 ( IQ-stylethinking )( Gardner , 1993a , 页 69 ) 不 仅 使 得 人 们 近 乎 被 「 洗 脑 」(brain-washed)(Gardner,1993a,页 14)地忽略智能的多元进展,造成许多具有其它方面之天赋与才能的学生受到了贬抑与忽视,同时也合理化了制式(uniform)的教育方式,采纳单一的课程、教法,以及「标准化」测验来对待所有学生,而轻忽了个别差异的重要性。1983 年,哈佛大学心理学家 HowardGardner 的「心智架构」(Framsofmind)一书,打破传统智力的偏颇论调,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为人类的心灵教化开启了尘封已久的窗,拓展了更宽广的进展方向,也为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意涵。本文以下分别探讨多元智能理论的内涵、要点及其在教育上的涵意。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内涵 如上所述,传统智力观认为智能只是一种单一的逻辑推理或语文能力(换言之,除了逻辑与语文能力之外,其它的能力都是没有价值的),如此的智力观点虽然可以准确地说明学生在学成绩的高低,但却难以解释大部份学生毕业后的专业成就与杰出表现 。Gardner 亦质疑此种智力观点的适当性,认为智力必须与实际生活相关联,而非透过「将一个人放在一种非自然的学习环境中,让他做从未做过,而且将来可能不会再做的事情」(李平,1997,页8)的方式来决定,基于这样的理念,以及相关讨论(包括对脑伤患者、专家、奇才的讨论,以及讯息处理机制、心理计量学、实验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生物学等)的综合结果,Gardner 重新定义智力的概念,他认为智力应是「在某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