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审慎评估商业银行流动性讨论 摘要:宏观审慎这一概念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被广泛讨论并运用。2016年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在我国正式取代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和合意贷款管理机制,成为维护我国金融稳定的新主力。宏观审慎评估体系中实行的资本充足率高标准、日常管理代替时点管理以及定价行为都有可能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造成挤压。但根据调查数据来看商业银行现状,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并未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造成实质性挤压。在对该种结果的可能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我们针对商业银行在宏观审慎评估体系下的转型和创新提出了三点对策:(1)强化资本管理,确保资本充足率;(2)完善相关制度,充分进展表外业务;(2)促进金融创新,提升产品竞争力。 关键词:宏观审慎评估体系;流动性挤压;银行转型 自2010年我国提出构建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后,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专注于探究如何将宏观审慎管理理论与我国银行的实际进展相结合。童磊(2013)通过从宏观审慎监管角度对银行业的流动性进行压力测试验证了审慎的流动性监管方式的必要性。冯超(2016)将宏观审慎指标纳入银行业系统性风险讨论体系,并完成对银行业的风险预警。而自2016年我国正式建立MPA体系后,管晓明(2016)从MPA的框架特点出发,与微观审慎监管以及原有“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合意贷款规模”管理规模进行对比,发现其虽然短期会压缩利润,但长期看来,可降低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李春雷,周文青(2016)以及徐炜(2017)均认为无论是大中小型商业银行都需要更加积极地进行转型,以适应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目前我国学者对宏观审慎评估讨论从实施必要性及实施手段的探讨主要集中在评估框架、评估目标以及评估主体上,着重对银行的业务影响及应对措施作出分析,而对于评估的结果———比如流动性,讨论较少。而宏观审慎政策可能直接带来流动性的挤压,由于流动性受挤压可能产生的潜在影响不容忽视,因此以流动性作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讨论的立足点显得很有必要。 1我国宏观审慎评估体系进展历程 2009年人民银行在《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针对“宏观审慎管理”专题进行介绍,并且提出建立宏观审慎管理的论断,旨在有效防范潜在风险。2010年10月,中共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正式文件明确提出要“建立逆周期调节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2012年6月,银监会公布《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