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不良行為習慣的成因與對策讨论》讲座 ------新小学校长勇 我國計劃生育國策必定出現大量獨生子女、我國社會變革引起的社會規範的重構、職業競爭的加劇,思想觀念和價值選擇的多元化、家庭結構和功能的顯著變化、國外和境外文化和各種思潮的進入、黃賭毒和社會腐敗現象的滋生等種種因素,必定對本來就缺乏社會適應能力的中小學生造成新的適應困難。目前,我國中小學生問題比以往任何時候都突出,已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關註,讨论和解決中小學生心理問題是解決中小學生問題的關鍵,已刻不容緩。 而小學階段正是學生身心發展的基礎時期,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對於小學生的健康成長與發展至關重要。小學生存在註意力不夠穩定,不易持久,情感易外露,自制力較差,分辨是非的能力較弱等心理特點。而在經濟發展迅速,思想文化日趨多元化的今日,廣大少年兒童處於沟通文化逐漸擴大,多種信息影響以与社會活動日趨多樣化的立體的、開放的社會環境之中,其中各種思潮、黃賭毒和社會腐敗等現象強力地影響著少年兒童,影響著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因此我們有必要也必須在教育過程中讨论這些問題,並對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進行探究。 習慣形成性格,性格決定命運。良好的行為習慣是一個人學會學習、學會做事、學會做人的基本條件。心理和行為是不可分的,良好的行為習慣總是受良好的心理素質支配的,同時良好行為習慣又可內化積澱為一定的心理素質,人的心理素質一經形成在相應情境中會產生條件性反應,表現出與之匹配的行為,進而形成一定的適應能力。 此外,由於我國計劃生育國策的實施,我國少年兒童中獨生子女占 90%左右。這些少年兒童,大多從小養成一種唯我獨尊的心理,他們的生活自理能力較差,缺乏與人合作的思想,不懂得關心和尊重別人,例如在學校與同學相處不懂得遷讓,在家只知自己穿好吃好,不懂得關心父母,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甚至不會自己整理學習用品等,總之缺乏良好的行為習慣。過去,我們一提到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總是將其單純地歸為品德教育,認為一些強制性的管理和處罰制度就能使用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結果卻總是治標不治本。從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出發來探究和讨论矯治學生行為問題和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問題,才能充分調動學生自我教育的潛能,真正地體現學生的主體性。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根據學生心理或行為中出現的問題实行科學有效的教育方式,使其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其相應的社會適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