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讨论 4 篇 第一篇 一、建筑结构抗震目标与设计 在建筑结构的实际抗震设计中应坚持“小震无影响、中震可维修、大震不倾倒”的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主要实施两阶段设计,在第一阶段中,参照小震出现时的作用效果、负载效应,科学计算结构构件负载能力以及形变程度,在第二阶段设计中,参照出现次数较少的地震作用效果,科计算建筑结构的形变程度。 二、地震灾害中建筑结构的损害位置 众所周知,地震具有一定的突发性和复杂性,这要求建筑结构应具备一定的弹性形变程度,以免在地震中被损坏或者倾倒,若想实现此项目标,存在一定的难度,但合理的抗震设计可降低损坏程度,这是因为将地震产生的能量经由弹性形变进行消耗,因此,在抗震设计中应着重增强建筑结构的形变程度、能量损耗效应和抗震性。 (一)各层结构强度较弱楼层。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如若框架结构设计不一致,将会存在结构强度较弱的楼层,一旦遭遇地震,高楼层首先受到损害,形变程度较大,从最初的弹塑性形变到最终的集中形变,引发倒塌现象。 (二)填充墙的损坏。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填充墙具有较强的抗形变能力,刚度和硬度均较高,然而,一旦遭遇地震灾害,填充墙首当其冲被破坏。如若地震等级超过 8 级,会进一步损坏填充墙,墙面缝隙较大,严重情况可能出现倒塌。通常,对于填充墙结构而言,上端重量较大,底端重量较小,实心填充墙和空心填充墙相比,损坏程度比较严重,同时,砌体墙的损坏程度重于砖墙。 (三)节点、节点与柱端的衔接点。在建筑结构中,如若梁的重量小于柱,则柱的底端与顶端相比,结构较强,柱子旁边被损坏的可能性较大。通常,在地震灾害中,柱的顶端的损坏程度最为严重,形变较大。如若损坏相对较轻,柱子会出现倾斜,存在折断的可能性,如若情况严重,将会损坏混凝土,内侧主筋显露,有些还会出现脱节现象。 三、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如若遭遇地震,在节点位置几乎不出现破坏,梁与柱相比,出现屈服的现象较早,且发生的频率较多,通常,位于相同水平面的柱子两侧出现的屈服时间越长,则越有利,对于底层柱底的塑性最后形成,由此可知,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环节,应尽量分散呈现梁、柱的塑性,以此来最大限度地发挥建筑结构的地震抵抗能力。 (一)确保延性。1.计算延性。钢筋混凝土结构一旦遭受地震灾害,应借助楼层水平方向的地震剪切力以及各个楼层之间的位移映射楼层破坏程度,由此可知,待抗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