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物理实验报告实验 3-2 夫兰克—赫兹实验 实验室温度:16.5℃实验日期:2024-4-19[摘要]本实验采纳夫兰克(Frank)和赫兹(Hertz)于 1914 年使用的简单的实验方法,用慢电子轰击稀薄气体的原子,通过讨论输出电流和加速电压的曲线关系,测量了氩原子和汞原子的第一激发电位,进而证明了原子分立态的存在。实验结果误差较小。[关键词]碰撞,激发,夫兰克—赫兹实验仪1914 年,德国物理学家夫兰克和赫兹对勒纳用来测量电离电位的实验装置作了改进。他们实行慢电子(几个到几十个电子伏特)与单元素气体原子碰撞的办法,着重观察碰撞后电子发生什么变化(勒纳则观察碰撞后离子流的情况)。通过实验测量,电子和原子碰撞时会交换某一定值的能量,且可以使原子从低能级激发到高能级,独立证明了原子波尔理论的正确性,由此获得了 1925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一、实验目的学习关于原子碰撞激发和测量的方法。 测量氩原子的第一激发电位。 通过对氩原子激发电位的测量证实原子能级的存在。二、实验原理根据波尔原子模型理论,原子一定轨道上的电子,具有一定的能量,当同一原子的电子从低能量轨道跃迁到较高能量轨道时,就称原子处于受激状态。玻尔理论的前提是波尔提出的两条基本假设:(1)定态假设。原子只能处在一些不连续的稳定状态中,其中每一状态相应于一定的能量值();(2)频率定则。当一个原子从一个稳定状态过渡到另一个稳定状态时,就吸收或辐射一定频率的电磁波,频率的大小决定于原子所处两定态之间的能量差,满足:式中代表较高能态,代表较低能态,为普朗克常数。当电子与原子碰撞时,假如电子能量大于临界能量,二者发生非弹性碰撞,电子把能量传递给原子,使原子从正常态跃迁到第一激发态。假设初速为零的电子在电位差的加速下具有激发速度,则有:其中为第一激发电位,即临界电位,这是当电子具有的能量恰好使原子从正常态跃迁到第一激发态时的加速电压。当时,电子与原子只能发生弹性碰撞,碰撞前后电子能量几乎不变,只改变运动方向。三、实验容和装置本实验有两种实验方法:手动测量和示波器测量,下面分别加以叙述。(一)手动测量1.测量氩原子第一激发态1)图一为夫兰克—赫兹实验仪。打开电源开关,切换“手动”档,微电流倍增开关置于“10-9”;2)调节灯丝电压、控制栅电压、拒斥电压至参考值;3)旋转第二栅极电压调节旋钮,测定曲线。使缓慢增加,每增加 1V,记录相应的值。图一2.测量汞原子第一激发态1)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