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传统文化应对策略 [摘要]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道德教育的重要资源,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将优秀的传统文化渗透在小学道德教育中,需要增加老师储备,与各学科教学相结合,发挥家庭的基础性作用。学校、老师以及家长要多方合作与引导,采纳多种方式渗透优秀的传统文化,培育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道德教育;渗透 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结晶,具有深厚的内涵,对学生提高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以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相融合,对促进学生的全面进展意义重大。因此,在道德教育中,老师必须高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一、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存在的问题 1.缺乏老师资源。将优秀的传统文化渗透进德育中,老师的作用不可忽视。很多学校已经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教育中,但是在开展的过程中,面临缺乏优秀的传统文化老师资源的问题。各科老师要想将优秀的传统文化渗透进道德教育中,必须熟练掌握所教科目的知识,对我国传统文化有所了解,有充足的知识储备,这样才能在授课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道德引导,避开出现讲解不到位、效果不佳等问题。2.过于注重形式。将优秀的传统文化渗透进道德教育中,目的是提高德育效果,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以及民族认同感。学生只有在内心认同了道德法律规范,才能将其转化为行动,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如有的学校在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存在过于注重形式,忽视内容的问题,无法实现提升学生道德品质的目的;而有的学校为了打造本校特色,申报的项目多种多样,有诗朗诵、民族舞等,活动非常丰富,但学生没有意识到活动举办的目的,认为这只是学校举办的一次娱乐活动,没有真正了解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一些语文老师认为学生只要将课文背诵下来,便是理解了课文内容,对知识点并没有讲解到位。老师的这种行为,不仅使学生对课文知识一知半解,而且对道德水平的提高没有任何作用。3.忽略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价值。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具备重要的德育价值,将传统文化融入教学中,能有效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但是,部分老师和家长忽略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价值,只关注学生各科的成绩,忽视了学生的道德进展,认为学生最重要的是成才,成绩才是第一位。有的老师对德育认识不足,认为自己的任务是教授知识,学生是否品质良好、心理健康,与他们没有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