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脏病中医证候讨论 摘要:慢性肾脏病的中医证候分类讨论内容较多,除了对中医证候概念标准化分类外,在临床实验室指标、临床证候分型、证候分布规律以及系统生物学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有效的讨论工作,并且使用数学、蛋白组学、统计学、流行病学、计算机技术等手段开展了全面详实的讨论工作,对慢性肾脏病中医证候分类学讨论提供了较大的帮助。为了借鉴以往的讨论成果,在今后的讨论中,应该尝试将中医证候分类讨论的内涵和外延,给予创新、进展、科学、法律规范的思维方法。使慢性肾脏病中医证候分类讨论更加详尽、真实、可信,具有较好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从而使中医西医相结合,优势互补,融会贯穿,充分发挥慢性肾脏病中医证候讨论的理论指导作用和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慢性肾脏病;中医证候;证候分类;证候分布 据 世 界 卫 生 组 织 报 道 , 2024 年 全 球 因 慢 性 肾 脏 病(chronickidneydisease,CKD)死亡的人数为 86.42 万人,占疾病病死率的 1.5%,位于全球主要死亡原因的第 14 位。近年来,CKD 发病率在不断增加,已成为目前全球性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据调查,我国普通人群中 CKD 的患病率为 10%~13%,据此推算,我国 CKD 患者已经超过 1 亿人。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尿毒症患者为100~200 万例,而真正接受透析或移植治疗的患者大约为 22 万例。 1 慢性肾脏病中医证候讨论沿革 传统的“证候”定义是患者在特定时间内所表现出来的能反映疾病的病位、病性、程度或进展趋势的一个或一组症状和体征。张仲景《伤寒论》有“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描述;张仲景《金匮要略》则以“病脉证治”为主线;葛洪《肘后备急方》有“诸病证候”的记载;朱丹溪也有“脉因证治”的观点;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提到:“医道在乎识证、立法、用方……识证尤为紧要”。可见,辨证论治得以实施的关键是准确的判定证候。自 1949年以来,中医界人士对“证”的概念讨论进行了不断深化的探讨,相继开展了很多卓有成效的讨论,其中包括证的实质、证候动物模型和证候法律规范化等讨论内容。20 世纪 60 年代初期,初步开展了证的实质讨论,并且初见成效,比如,肾本质的讨论、八纲证的实质讨论等。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中医界人士全面深化地开展了证的本质讨论,其中“肾本质”的讨论取得较大进展[1]。1986年,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中医证候法律规范”讨论第二次会议提出了证候的定义和本质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