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报纸市场化的历程 摘要:媒体市场化的概念虽是近几十年的新提法,但在实践层面上,媒体市场化并不是一个新奇事物。可以说伴随着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产生,报纸市场化早已相应地产生了。本文从 19 世纪初到 20 世纪初的市场化萌芽开始,尝试梳理我国报纸市场化的历史渊源。 关键词:媒体市场化;报纸市场化;历史进程 一、媒体市场化的定义 对于媒体市场化,已有不少学者从各自角度提出了多种定义,比如: 1.传媒市场化是指中国传媒在 20 世纪 70 年代末以来发生的种种变革,本质是媒介个体日益作为一种特别企业进入市场,成为整个市场体系的一个特别组成部分。 2.传媒市场化是非商业化传媒在基本保持其原有的所有制、政治立场、编辑方针的前提下以市场经营的方式取得经济自立的过程。传媒市场化将使非商业传媒减少或摆脱在经济上对政府或组织资助的依赖,取得经济上的独立地位。 结合其他学者的定义,我们发现媒体市场化必须具备两个要素: 1.媒体进入市场运作。 2.媒体经济独立。所以这里笔者为媒体市场化做一个简单的界定——所谓媒体市场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赢利为目的的媒介行为。 二、报纸市场化的历史渊源 媒体市场化的概念虽是近几十年的新提法,但在实践层面上,媒体市场化并不是一个新奇事物。可以说伴随着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产生,报纸市场化也早已相应地产生了。 (一)市场化的萌芽期:19 世纪初到 20 世纪初 首先是清代民间报房《京报》,开始主要靠发行来收回盈余。“报房出版的京报,以盈利为目的,报费是他们的主要进项,每月报费,在白本报房时期,约为一两二钱”。除出版发行外,报房为扩大业务增加收入,还有一些附属出版物,此外,报房还利用自己的印刷品设备承印各种印刷品,这也为报房带来一笔可观的收入。所以说《京报》已经具有某种市场化的性质,它已经开始把信息作为一种特别商品在社会上出售。在新闻史上,我们通常把外国传教士米怜在马六甲创办的《察世俗每月统纪传》作为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事实上,这一阶段的外报数量非常之多,主要分布在香港、广州、上海等地。我们大体梳理一下,发现这个阶段的外报分为宗教性和商业性两大类。商业性的外报带着非常鲜亮的市场化特征。比如英国商人美查的《申报》。美查办《申报》的目的完全是为了赢利,所以非常注重经营管理。为了和当时上海另外一家商业报纸《上海新报》竞争,《申报》在经营上实行销售的营销策略,每份售价 8 文,而《上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