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事诉讼调解制度平衡模式之探究--------------------------------------------------------------------------------发表日期:2024年4月10日共浏览759 次作为我国民事诉讼法的一项原则性制度和司法实务中的一项基础性解纷机制,诉讼调解制度历来争议颇多,却很少有人论与该项制度运行中法院审判权与当事人处分权之间的关系以与两者如何进行平衡这一本质问题。在民事诉讼的法律关系群中,最核心的诉讼法律关系当数法院或法官与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笔者试图从民事诉讼模式入手,重新认识我国诉讼调解制度中审判权与处分权之间的失衡形态,提出我国民事诉讼调解制度的平衡模式,以探求该项制度的核----审判权与处分权之间关系的实质性平衡,从而真正实现司法调解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一、我国民事诉讼调解制度中审判权与处分权之间平衡的基本认知有学者指出,关于法院在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的结论,并不适用于调解结案的诉讼程序。因为“调解协议的最终结果取决于诉讼当事人的意志,人民法院对诉讼活动的支持、指挥地位只具程序上的意义,而当事人对调解协议的形成却有实质上的影响。从该角度讲,调解程序中,诉讼当事人处于决定地位,而人民法院则居于协调的从属地位。”诬在此,调解程序中当事人处分权与法院审判权之间的关系表现为主从关系,与判决程序中法院审判权与当事人处分权的主从关系正好相反。笔者认为,为实现在民事诉讼领域“平等、自愿”、“意思自治”这一价值准则,民事诉讼领域必须建立与之相对应的基本原则,即真正意义上的处分原则加以保障。凡是属于当事人处分领域的事务,法院审判权不得介入,必须对当事人处分权的行使给予充分的尊重,并且以一定的消极的法律后果加以约束,即法院假如不恰当地行使审判权干预了当事人的处分权的行使,其裁判结果应当归于无效。然而,假如因此一概否定法院审判权的作用,将法院在各种程序中的作用贬低为从属地位,同样也欠妥当。因为在诉讼程序过程中,假如没有法院的参加,程序的合法性与结果的正当性就难以得到保障,而且程序进展中所需要的技术问题又必须依靠法院来处理。因此,在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中,诉讼活动的产生、进展、终结以与实体判决或调解协议的形成,均为当事人处分权与法院审判权共同作用方可实现,只不过是当事人和法院在具体的阶段所起的作用和就具体的事项所作的处理不尽一样而已, 可以说法院与当事人就如同一部车子的两个轮子, 相互依存,共同作用。因此,民事诉讼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