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教学人文内涵与艺术设计 [摘要]目前国内的摄影教学更多侧重于技术层面,追求统一化、程式化、标准化的艺术理念与思维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抑制了学生个性的进展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育,导致学生缺少创新精神,对人文精神和价值理念缺乏足够理解。通过将人文内涵植入到摄影教学实践中,能够不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为其进行艺术设计打下基础。 [关键词]摄影教学;人文内涵;艺术设计 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授之以“鱼”,而是要授之以“渔”。作为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摄影课程的教学目的是指导学生在原有的绘画基础上熟练掌握摄影技术,并引导学生依据自己本专业的特点和学科要求,进行有针对性地专业探究和创新,开发学生的潜能并提高审美能力。这就要求艺术专业的学生将所学摄影技能与本专业知识相结合,转化成一种审美意识,从而获得全新的视觉感受和更高的审美体验,并能够准确地向社会和大众表达所学知识,从而为专业的提升和进展做出贡献。 一、摄影教学现状———人文教育的缺失 摄影作为一种将艺术与技术完美结合的造型艺术,在现代社会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它能够帮助我们发现并捕捉生活中各种美的事物,对提高人们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水平具有重要作用。摄影教学应当从技术和艺术两方面着手,既要让学生掌握娴熟的摄影技术与技巧,又要帮助学生提高艺术修养和审美,让他们学会发现生活中的美。然而,纵观国内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摄影教学,我们不难发现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即更侧重技术性,将掌握摄影的基本要领和技巧作为主要教学目的,而忽视了学生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的提升,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育以及个性的挖掘,再加上艺术生文化课水平相对较弱,知识面较窄,尤其是文学、美学、艺术欣赏等方面的修养欠缺,致使这一问题更为突出,而这与摄影教学为当代艺术设计服务的教育理念是相违反的。艺术本身就是为了制造美,但当今社会却充斥着许多低级趣味的事物,很容易让人迷失方向,一些人急功近利,将一些低俗的东西看成是高雅艺术。这主要是由于他们的审美认知能力低下,审美情趣发生了偏向,对于那些更能表达深刻思想、智慧精华、人类灵魂的艺术作品感知偏弱,无法正确欣赏和体悟优秀作品中所蕴含的审美内涵,辨别不清高雅与庸俗的界线。人文精神是在人类文明进程中逐渐累积起来的,是在人类历史的进展进程中不断形成和完善的,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向受教育者传递文明、道德以及真善美的过程,也是唤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