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里的微创新教室就是一个缩微版的学校,教室具备学校的一切结构与功能;教室,是一个生长中的部落和社会;教室,是一个要形成自己文化与规则的地方。可以把教室解读为“教育、教学讨论室。教育事件的发生、教育细节的改变最终要在教室完成。然而传统教室建筑设计、布置、文化创意存在同质化现象,年级、学段特征不明显;传统教室功能单一,只是在承载单一的“学习”功能;传统教室的设施照顾了学科的共性,忽视了文理学科的个性。因此传统教室要在教室的味道、教室的色彩、教室的灵魂、等诸方面改造升级,更要把教室打造成功能齐全、利于学生自学、合作、探究的学科实验室、学科功能室。笔者在借鉴、搜集、整理、创编了教室里的共二十三类一百六十个创新点,借此推动教室里革命静悄悄发生。一、多功能新教室(9 条)1、农村新建教室建设时可考虑设计放清洁工具贮藏间及可以小班辅导的室中室。贮藏间要有清洗拖把器具、专挂拖把晾干的设施。2、城市新教室布局建议设计为宽畅的多功能三区:学习区、活动区、展示(表演)区;同时墙壁要装有学生贮物柜、触摸屏电脑等人文化设施。3、建议装配学科功能室、各类艺术专用教室及社团主体活动室。阅览室、实验室应在教学楼低层而不是高层。4、超前教育理念的现代化教室一一“班组群”的整体空间。它科学设计出个人空间、固定组群空间、分享空间和公共空间四个递进层级的空间。个人空间中,有类似“小屋”“树洞”等可藏身其中的家具,方便学生独处或三两聚集,是学生自由和静心思考的私人领地。固定组群空间,即传统意义上的教室,我们称其为“三室”。分享空间,即“一厅”,是大孩子与小孩子一起放松和玩耍的场地,也是组群共同进行讨论学习的空间。公共空间,即宽敞的环廊每个组群还有自己的种植箱,自种自食。设计可组合的空间:为多样学习方式转换提供空间保障。新教室相对传统的教室空间更大一些,并且从传统的以黑板和讲台为中心转向注重多维中心的空间感,由过去的仅仅关注个体学习的需要拓展为关注集体、个体和小组学习的多重需要。课桌椅可以实行不同的组合方案,学生不再被限制在固定的座位上,而是可以走动、讨论、动手、表达、展示,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班级分享等多种学习方式的转换变得更加自如。5、专家眼中未来教室。引入开放的“班群教室”设计。由人文教室、科学教室、拓展学习区、老师服务区等功能空间,共同组建形成一个“学习簇群”。教室之间的隔墙是灵活的甚至是完全拆除的,师生完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