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类电视节目媒介推演策略 【摘要】文化类电视节目一方面结合媒介演变规律与影像记录方式,延展出从宏观到微观的三维历史谱系,为不同时代的家国情怀预留了广泛的解释性空间;另一方面并置出舞台、故事与受众相交织的多重虚实空间,为受众带来了沉醉式的空间体验。同时,节目综合不同媒介的冷、热属性,创新编排了文字、朗诵、影像等媒介内容,激发出大众普泛的爱国情感,在国际传播中彰显出民族品行。 【关键词】文化类电视节目;媒介融合;空间叙事;共情沉醉 作为重要的文艺传播样态,文化类电视节目秉持着现实折射与情感观照的原则,“用独到的思想启迪、润物无声的艺术熏陶启迪人的心灵,传递向善向上的价值观”,①因此可结合戏剧、影视、综艺的艺术表现形式,重新演绎经典故事和传统文化,但区别于“真实空间直接或颠倒的完美形式”,②一些节目旨在打造异质性影像空间,这与“空间转向”趋势不谋而合。当下,关于空间的讨论不再局限于实在空间,以列斐伏尔、爱德华•苏贾、福柯、霍米巴巴为代表的学者相继提出差异空间(DifferentialSpaces)、异质空间(Heterotopias)、第三空间(TheThirdSpace)等相关理论,论述了“文化空间建设的过程中形成的争论和倒置空间”,③强调人与空间之间的想象、认知、情结与回忆。本文围绕文化类节目的议题规则,从时间与空间两大维度洞悉该类节目的审美意蕴,理解冷、热媒介在叙事建构与视觉呈现上的融合策略。 一、时间维度:切片历史的融合 在数字化时代,信息成为推动社会进展、繁荣的关键性要素,但与此同时,人们又不可避开地面临着诸多区别于以往的信息风险,其中,信息对人的裹挟间接导致了社会无历史感的泛滥。鉴于此,文化类电视节目作为历史传承的流行文本,是建构集体性记忆、唤醒大众民族意识的重要途径,但其在复现宏大历史的过程中,也受到海量故事样本、媒介叙事逻辑等因素的制约。因此,诸多文化类节目尝试在复现历史的过程中,容纳媒介历史与影像历史,促使节目突破自然的时间规则,在有限的节目时长内为大众呈现更为广泛的社会风貌。(一)谱系中的印象中国。为梳理庞杂的文本素材、全方位地观照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国家宝藏》《故事里的中国》等文化类电视节目打乱了固化的线性时间序列,使“一切稍纵即逝的事件都保持在它们特有的散布状态”。④这与福柯的谱系学理论相契合,因此,围绕谱系历史中“效用性、策略性与局部性”⑤三大特点,可考察文化类电视节目再媒介化的异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