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清代绿园之《岐路灯》的艺术价值的分析晓静 2024 年 6 月摘要:清代绿园的小说《歧路灯》,自19世纪20年代刻印以来,学术界对其褒贬不一,观点各不一样。此书主要价值在于三个方面:第一,对清代中叶的朝章国政、科场惯例、社会风俗等作了详细的论述和描绘,展现了18世纪中国社会的一角风貌,并有其独特的叙事结构。第二,在思想上既有秉承儒家的传统说教,亦有对落后思想的讽喻揭露。第三,运用大量俗言俚语,是讨论18世纪方言的有价值的语言学资料。关键词:《歧路灯》 艺术价值 分析由豫人绿园①创作的长篇小说《歧路灯》, 大致问世于清代乾隆年间。此书洋洋 70 余万言, 108 回,在当时说部之林独树一帜。但是,此书脱稿后,直至 20 世纪 20 年代,都以抄本形式在乡村流传,知者寥寥,并未引起读者与学界的注意。上世纪 20 年代起,《歧路灯》始有印本出现, 才开始了对之真正意义上的学术讨论。 1918 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瑞藻的《小说考证》,其卷八著录《歧路灯》一则,引《阙名笔记》云: 吾乡前辈绿园先生所撰《歧路灯》120 回,虽纯从《红楼梦》脱胎,然描写人情,千态毕露,亦绝世奇文也。惜其后代零落,同时亲旧,又无轻财好义之人为之刊行,遂使有益世道之大文章仅留三五部抄本于穷乡僻壤间,此亦一大憾事也。 这是本世纪见知的最早的有关《歧路灯》的记载。其所谓“纯从《红楼梦》脱胎”,当然是没有根据的,至于《歧路灯》之所以流传不广,其原因也不在于无人为之刊行。1924 年,清义堂将《歧路灯》石印行世,共 105 回,前有懋生《序》与青莲《跋》,对绿园与其《歧路灯》作了介绍,并给予很高的评价。这是《歧路灯》成书以来的第一个印本,在《歧路灯》流传史上有很重要的意义1927 年,朴社(景山书社)开始排印出版友兰、沅君兄妹的校点本,排印本前冠有友兰写的一篇长序,对《歧路灯》的思想容与艺术上的得失作了全面的评价。友兰《序》中说“《歧路灯》的道学气太重,的确是一个大毛病。幸而绿园在书中所写的,大部分是① 绿园(1707-1790)字孔堂,号绿园,祖居新安县北冶镇马行沟。清康熙三十年(1691)豫西大饥,其祖父玉琳携家逃荒到宝丰落户(今市宝丰县)。 绿园生在宝丰县宋家寨村,幼时随祖父读书,稍长入本地义学就读。13 岁进县城应童子试。然而,在其 30 岁前科举之路屡遭不顺,直到乾隆登极后的1736 年,时年 30 岁的绿园参加丙辰恩科乡试,考取了举人,后迁居 10 余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