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审美与科技的关系讨论 一、文学家和美学家的争议:气象审美需要科技知识吗 一些文学家认为,科学家或科技工作者在观测自然现象时不具有审美态度。例如,马克•吐温在描述密西西比河的美景时认为:人一旦学会了天气与河岸的语言,往往只关注航行安全、生活利益等问题,如“看到太阳就知道来日有风,河上有某根漂移的原木就知道河水正在上涨,看到河面上的标记就知道这里有垂直暗礁”之类;太阳和云层共同描绘的景观如“各样绚丽的画面”“月亮、太阳和暮色在河面上织就的光芒”等则被忽视了。因此,马克•吐温得出结论说:“所有的恩典,漂亮和诗意已走出了这条雄伟的河流”,于是“浪漫和漂亮都远离了,随河水而去”。①讨论艺术哲学的学者斯图尼茨也有类似看法。他声称,科学家的关注点与美学不相容,因为科学家观赏云并不是观赏云的外观,他们“关注的就不是云朵醒目的外表,而是形成这一外表的原因”。斯图尼茨的说法涉及两个问题。第一,他将审美定位在形式主义的美学层面,这种观点属于艺术审美,即对云的美学欣赏就是对云的外观的感知,从而将审美的出发点限定为非功利目的,认为审美是非实际功用性的,即专注于“岩石的模样,海洋的声音以及画作中的颜色”。①这种审美观念虽然比较典型,但恐怕是一种狭隘的美学观。第二,他将科学与自然审美割裂并对立起来,认为科学家对云、雨等天气要素和气象现象的观赏不构成审美,因为专业知识和有用目的介入了观赏过程。斯图尼茨的观点是科技知识与审美不相容。也就是说,对于气象审美而言,假如观赏主体拥有了气象科技等专业知识,就会失去气象审美的能力,或者说失去开展自然审美活动的心情和意向。这种隔离气象审美与科技活动的说法是事实么?很多哲学家、美学家持相反意见,他们认为,隔离气象审美与科技活动的观点存在偏见。日裔美籍学者斋藤百合子认为,马克•吐温柔斯图尼茨描述的某些特定情况不能推断出普适的美学理论。尽管对于普通游客来说,欣赏密西西比河的落日、云层之美的确是美学欣赏,但是这并不是唯一的美学欣赏方式,即不能把在形式和感觉层面的美学欣赏当成美学全部。这种看法符合美学事实,因为美学是一种感性的学问,讨论中产生的感性触动不仅包含美好积极的触动,也包括痛楚刺激等负面的触动。比如明代文学家杨慎中年被贬谪到云南四川等地,感受到西南地区的风土与中原存在明显的差异,他的诗文中呈现了苍山积雪、下关风、雾凇和水桩、暑热瘴气等多种气象物候,不仅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