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典型区域城市生境制图与自然保护规划讨论(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 )城市自然保护已成为城市生态建设、人居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城市自然保护的主要目的是为城市居民提供接近自然的机会。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城市自然保护成为许多国家地区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实施地方“21 世纪议程”的重要内容。作为一种“保护区外的保护”,城市自然保护也被纳入区域自然保护体系之中。城市自然保护面临的首要问题,是相关基础数据的猎取与评价。1984 年英国在大伦敦议会(GLC)领导下开展了大伦敦地区生物生境的综合调查。借助航空像片,第一次提供了城市生物的生境范围、质量和分布的资料。并最终确定了有保护意义的地点。20 世纪 80 年代,一批德国学者,创立了城市生境制图的方法,并于 1988、1993年发表并修订了柏林市的生境分类体系,建立了具有国家标准意义的城市生境制图法律规范。这一工作推动了德国城市自然保护活动的广泛开展。至 2000 年,德国已有 223 个大中城市开展了生境制图工作。1997 年受联合国环境署和教科文组织资助,在德国德累斯顿大学举办了有 21 个国家人员参加的生境制图研讨班,德国生境制图方法受到广泛重视。随着我国城市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自然保护也日益受到重视,成为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探究应用性强的城市基础生态数据调查方法及应用途径,对我国城市建设是非常迫切的。1 讨论区概况本讨论选择西安市南郊城乡过渡地带为讨论区域。面积约3km×4 km。选择这一区域是出于以下考虑:城乡过渡地带景观类型复杂,理论上具有较多的生境类型,并可能具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特征;这一地带土地利用和景观变化快。有利于讨论城市扩展与生境变化。讨论区位于渭河二级阶地上,地势平坦。行政上包括雁塔区和曲江新区的部分地区。从土地利用方式来看,主要是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和绿化用地,占讨论区面积的49.4%;水域和其它用地(主要为人工水面、农村用地、闲置地)占36.9%。这是因为本区是西安市的文教区和旅游区,大学分布数量较多,园林等公共绿地面积较大,同时从 20 世纪 90 年代起,这一地区也是西安市的房地产集中开发区域,建设有大规模的商品化住宅小区。讨论区包括一定比例的农田和村镇用地,同时,由于新区及地产的开发,区内分布有较大比例的未利用闲置地。讨论区的用地类型构成反映了该区域城乡过渡地带的景观特征。2 讨论区生境制图就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