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类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讨论 摘要:在当前创新创业教育的时代背景下,本文通过分析目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财经类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的途径,分别从学校层面、专业层面、学生层面给出具体的措施,以此推动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财经类;专业融合 伴随“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布局,高职院校高度重视“互联网+”,尤其是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育模式的改革。现阶段,高职院校应对办学模式、治学理念进行改革,加大对创业就业教育的投入力度,统筹高职院校渠道资源,注重与社会企业沟通,设立符合高职院校实际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模式,在大学生创业能力指导、经费的配比、专家的选择等方面建立切实可行的模式,对学生创业予以政策鼓舞,支持高职院校学生创业。 1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麦可思讨论院联合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的相关数据显示,近 5 年来,中国大学生毕业即创业的比例从2024 届的 1.6%上升到 2024 届的 3.0%,接近翻了一番。以 2024 年的 795 万应届毕业生的总量计算,创业大学生的数量超过 20 万人。为配合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需求,各高校纷纷开设创新创业教育相关课程,成立创新创业学院等相应的管理部门,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场地、资金、知识服务。但是,在开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学校仍然对创新创业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主要表现在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培育体系有机结合,往往是在原来的就业指导课程中加入创新创业的知识进行教育,而没有从课程体系角度进行总体设计规划,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有机地加入专业人才培育体系中。各种创新创业活动仅仅面对对创业有兴趣的学生开展,而非面对全校学生,并且举办的活动吸引力不够,大部分学生没有参加其中。例如学校举办的创新创业讲座、沙龙、竞赛,往往只有少数学生参加,导致影响力不够,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我国真正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时间不长,缺乏创业教育师资。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是近年来才兴起的,创新创业的师资普遍比较匮乏,大多数老师是从高校到高校,缺乏实际工作经历,更不要说创新创业经历了。因此,师资短缺的问题是长期困扰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一些学校虽然聘请了企业高层担任兼职老师,但授课主要是以讲座方式进行,没有对学生的创新创业课程进行深化指导。高职院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