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实施途径讨论摘要: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是实施和深化素养教育的有效途径和重要内容,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广阔非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的艺术素养及审美能力、人文底蕴和通识能力,应着眼于普及和综合的方面,推崇全面进展。本文从培育目标、课程设置和管理模式三个方面入手,就如何推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有效实施提出自己的一点拙见。关键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实施一、明确培育目标,构建学科建设公共艺术教育概念的提出,源于区别高校内的专业艺术教育,使高校中非艺术类专业学生能针对某一艺术形式进行学习。进展起来的以丰富性和综合性为特点的通识教育,是当前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的一种审美教育形式,它通过对其进行艺术的培育和熏陶,使学生在课堂上掌握艺术的审美经验,充分感受到艺术美的感染力,并在潜移默化中具备良好的审美素养,从而达到身心全面和谐的进展。目前看来,公共艺术教育没有与其他公共课程具有同等的地位,除了起步较晚未形成完善的教育体系外,最根本的原因是缺乏学科认识,没有将专业艺术教育的思维模式与公共艺术教育作好区别。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必须以所有大学生为教育对象,以普及大众艺术为方向,以全面提高大学生的艺术素养为主要任务。明确学科应有的教学理念,完善相应的培育目标和计划,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公共艺术教育在高校教育中和任何一门学科一样都是教育系统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二、科学设置课程,合理安排教学高校艺术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培育艺术鉴赏能力,使其在身心方面获得良性的影响,关注的是人在欣赏艺术的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对于非艺术专业学生而言,理解和感受音乐家作品带来的审美价值远远大于掌握其中复杂晦涩的演奏技术。在注重艺术欣赏分析与审美欣赏交融,淡化艺术技法、技能练习的同时,更要联系艺术教育中人文精神与专业教育知识的相互渗透、与其他教育形式的互补,还有公共艺术教学实践与校园人文环境的建设。审美个体的差异性决定了课程设置不能单一化,要把艺术课程分成多个层次,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迎合学生的个性进展;发挥高校综合性大学的优势,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充分开发公共艺术课程教学资源,注重多门学科的交融;依据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力求学生在了解各类艺术形式的教学活动中明确其自身的兴趣。另外,文化艺术活动作为校园文化活动中最为活跃的一部分,也是艺术实践的重要舞台。培育文学、音乐、美术等艺术类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