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探究 摘要:根据教育部关于推动学校艺术教育进展的若干意见,以扬州大学为例,探讨了当前高校美术类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功能发挥现状,在肯定其作用的同时,发现高校美术类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通过剖析扬州大学这些年在美术类公共艺术教育上的得失,提出高校美术类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改革的相关建议与举措。 关键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改革 高校美术类公共艺术教育是对非艺术类专业学生进行的一种审美教育,通过欣赏令人鼓舞和令人心悦诚服的美好艺术形象和艺术作品,培育学生正确的艺术审美观、审美鉴赏力与审美制造力,从而培育和陶冶大学生的感性能力,并使他们的感性世界更加丰富多彩,精神世界得到提升,人格更加完善。多年来,根据《全国学校艺术教育进展规划》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进展规划纲要(2024-2024)》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养教育”、“加强美育,培育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的战略要求,全国许多高校成立了公共艺术教育中心,并以美育为教育目的,为挖掘学生自身的制造力、想象力和丰富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培育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展了一系列科学有序的公共艺术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以扬州大学美术类公共艺术课程为例,分析普通高校美术类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中的问题,并对未来高校美术类公共艺术教育的进展提出相关建议。 一、当前高校美术类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功能发挥现状解析 从公共美术类艺术教育的角度看,公共美术类艺术教育具备了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培育学生体验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学生丰富的创新意识等功能,而这些功能也是高校大学生素养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1.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公共美术类艺术教育是以鉴赏的模式开拓学生的视野,通过对各个艺术领域中美的解读,让同学们有机会接触到高雅艺术中所蕴含历经人类进展传承下来的高质量的艺术美,从视野拓宽的角度进行审美情趣的培育,在美术教育的活动中,学生们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情感体验,会得到身心上的愉悦感,进而获得审美感受[1]。好的艺术作品能够培育大学生的审美能力、欣赏能力、想象能力和制造能力,比如大学生上美术鉴赏课时,对各种绘画的鉴赏需要学生必须有一定的绘画知识作基础,通过老师的介绍,学生会了解学绘画要有细心的观察力与概括力,视角、素描、色彩、构图等专业知识也能使学生的审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