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进展风险导向审计考究 风险导向审计作为在账项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上进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审计模式,它通过识别和评估影响组织目标实现的各种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立足于对审计风险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价,并以此作为出发点,制定出多样化的审计计划,将风险考虑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也成为腐败案件的多发区,使高校内审责任和风险日益突出。因此,高校开展风险导向审计势在必行,笔者认为开展风险导向审计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内审人员综合素养,增强风险意识 当前,高校经济活动的日益复杂,要求内部审计把审计监督拓展到学校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这就对内部审计人员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审计人员面临着更新知识的需要,他们不仅要有丰富的会计、财务、审计知识和技能,而且随着高校新校区的建设,还需要掌握工程专业的审计人才,同时还要了解计算机知识和相关软件的应用。目前高校内审人员理论知识单一,往往只懂财务或审计方面的知识,缺乏具有综合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内部审计力量不足,人员素养不高,审计工作缺乏深度与广度,这些都影响了审计评价的真实性,从而增加了审计风险。 为此,高校开展风险导向审计客观上要求内审人员必须进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知识体系的培训,改善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必须具备较高的业务素养,确保其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应重视法律、风险管理、工商管理等专业人才的培育,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打下基础。因此,合格的审计人员不仅应具有较强的理论知识,还要具备较高的专业胜任能力和风险识别能力,严格遵守专业标准和职业道德,保持合理的职业谨慎,这是控制审计风险的根本对策。 2、应将审计关口前移,完善内控制度建设 传统账项基础审计的重心在详细检查,因而是滞后的;制度基础审计的重心移到控制风险,向前迈进了一步;风险导向审计则将审计重心再次前移。高校内部审计的方式应逐步从事后审计向事前审计转变,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应由离后审转向任期审,强化内控制度建设,这样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实行措施进行纠正。新校区建设、重大建设项目由原来的事后竣工结算审计向全过程跟踪审计转变,这样可以有效控制工程造价、降低审计风险,同时还能提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意识。 高校能否正常实施风险导向审计并收到预期效果,通常取决于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制度是否健全,内控是否有效等。因为内控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及内控制度的低效率,会产生较高的固有风险。在这种...